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 . 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 . 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对于汉阳铁厂选址,后人褒贬不一。当事人张之洞如是说:“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基于() 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便利于体制内高效监督。 符合现代管理趋势。 临近交通枢纽,便于销售。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