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911专业理论[专业硕士]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图画展览会》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组曲。1874年观看画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会有感而写,对其中的十幅绘画进行了描写,如“侏儒”“牛车”“未出壳的小鸡芭蕾”“鸡脚上的小屋”“基辅大门”等,全曲由一个“漫步”主题贯连,也表达了观者的感受。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管弦乐版本使之名遐世界。
2. 欣德米特
【答案】美籍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中提琴演奏家和理论家。创作倾向于无调性但非十二音体系,风格涉足广泛,主要为“新古典主义”,代表作为歌剧《画家马蒂斯》、舞剧《最尊贵的显圣》、钢琴曲集《调性游戏》等,是“实用音乐”的倡导者。
3. 瓦格纳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改革传统意大利歌剧,以“乐剧”的新观念影响了19世纪末期的音乐发展,代表作为歌剧《唐豪塞》《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4. 古诺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创作集中在歌剧和宗教音乐领域,代表作有歌剧《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还作有弥撒曲、清唱剧和安魂曲。
5. 拉赫玛尼诺夫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他是20【答案】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世纪初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继承并发展了俄罗斯音乐的优良传统。其创作的《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等著名作品吸收了李斯特的技巧和肖邦的诗意风格,并深化发展了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俄罗斯音乐家的民族情怀; 在创作方法上抗拒西欧现代音乐的影响,不追求表面的革新,保持俄罗斯音乐风格,但后期创作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作品呈现出颓废的倾向。
6. 《四季》
【答案】维瓦尔第所作的小提琴独奏协奏曲,由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12个乐章构
,1725年出版干阿姆斯特丹。音乐描绘生动、小提琴演成,辑人《和谐与创意的尝试协奏曲集》
奏技艺高超,作曲家还在每一个乐章前附有短诗,说明该乐章描绘的景象,是最早的标题音乐之
一。
7. 多尼采蒂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作有歌剧75部,代表作《拉美摩尔的露契亚》《宠姬》《爱之甘醇》《军中女郎》《唐·帕斯夸来》等。
8. 乐队协奏曲
【答案】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形式,由乐队演奏的协奏曲,没有独奏部分或任何附属的部分,托雷利1692年写作的6首乐队协奏曲开此体裁先河,1720年后逐渐与早期交响曲的发展合流。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3和第6首是出色的乐队协奏曲。
二、简答题
9. 简述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答案】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1787)
CAlceste , 1767). 的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阿尔西斯特》)
, 《伊菲姬尼在奥利德》(Iphigenie En Aufide , 1774)《奥菲欧与优丽狄茜》(Orfeo ed Euridice, 1762)
18世纪中期,等。佩格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1710~1736)的作品《女仆做夫人》(La Serva Padrona )在巴黎上演,引起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即意大利音乐与法国音乐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此,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歌剧应该怎样改革? 是继续走正歌剧的路,不放弃返始咏叹调,还是来一次革命? 当时有很多理论家对此进行了阐述,而既能从理论上提出批评观,又能在歌剧创作中实施自己的改革方案的人,当属德国的格鲁克。他改变了意大利正歌剧发展的状况,对歌剧发展,尤其对德国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其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两部歌剧中,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
(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
,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宣叙调”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断。
10.简述法国“六人团”及“三人团”的艺术成就。
【答案】(1)“六人团”(Les Six)的由来:
在1917年以后的法国,有六位青年音乐家经常以“新青年”的名义在一起举行音乐会,他们
希望法国的音乐走一条明快、活泼、简朴的新路。1920年法国音乐评论家亨利·科莱写了一篇题为《俄国的“五人团”与法国的“六人团”》的文章,其中“六人团”的提法引起了人们的共识,并由此流传开来,这六人分别是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和泰莱菲雷。这就是“六人团”的由来,不过他们作为一个团体的时间不长,由于志向和美学趣味上的差异,不到三年就分道扬镳了。
(2)“三人团”的由来:
“三人团”是在“六人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几年后,“六人团”的六人发展各不相同:迪雷不久就放弃了音乐,回到农村; 泰莱菲蕾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作品再出现了; 奥里克的兴趣转向了电影创作。最后,留下米约、奥涅格和普朗克三人,他们成为20世纪法国音乐界的代表人物,史学中又把他们称为法国“三人团”。
(3)“六人团”人物简述:
①奥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瑞士作曲家,1920年成为“六人团”成员。他的音乐生活一直没有割断与德国音乐的联系,曾提出以巴赫为伟大榜样; 他经常采用巴赫式的复调音乐进行创作,其作品带有德国音乐特点,同时从格里高利圣咏、爵士乐、十二音体系等多种音乐风格中吸取养料,音乐始终有调性,雄浑、热情,充满动力感; 正因如此,他被视为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管弦乐曲《太平洋231》, 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大卫王》,《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很有新意)、《第五交响曲》等。
②米约(Darius Milhaud, 1892~1974),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920年成为“六人团”成员。他的音乐风格具有多样性,总体上倾向于抒情风格; 旋律常采用类似流行音乐的简单纯朴的音调; 节奏一般很规整,常常带有强烈的切分音,与南美民间音乐有关; 和声具有多重叠性; 多调性是他的音乐最显著特点之一。代表作品:管弦乐《屋顶上的公牛》《巴西的乡愁》,舞剧《世界的创造》等。
③普朗克(F.Poulenc ,1899~1963),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920年成为“六人团”成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音乐风格兼收并蓄,但仍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征,主要以调性音乐为主,旋律性强,穿插了20世纪和声的不谐和因素,音乐中含有优美、诙谐和J 凋怅的情感表达。代表作品:舞剧《母鹿》,《小提琴奏鸣曲》等。
④迪雷(L.Durey , 1888~1979),法国作曲家,1920年成为“六人团”成员。早期音乐含有新古典主义音乐因素,1945年后按照共产主义艺术观念进行创作。代表作品:木管曲《困扰》(1920),清唱剧《长征》(采用毛泽东诗词)等。
⑤泰莱菲雷(G.Tailfferre , 1892~1983),法国作曲家,1920年成为“六人团”成员。作品具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代表作品:两架钢琴的《户外游戏》《第一钢琴协奏曲》《竖琴小协奏曲》《小提琴奏呜曲》等。
⑥乔治·奥里克(G.Aufic ,1899~1983),法国作曲家,1920年成为“六人团”成员。热衷于电影音乐,作有电影音乐《给我们自由》《凯撒与克莱奥帕特拉》,另有舞剧《水兵》《加马舍的婚礼》等作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