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2
2017年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15
2017年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28
2017年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41
2017年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54
一、简答题
1. 交往有何社会作用?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的,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总体能力,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合理结合和最任功能的发挥,与交往密切相关。
(2)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它是由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产生的。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也是由相应的领域中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各种社会关系产生、发展、变革、改善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3)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个地方创造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4)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交往中,每个人都可以用别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充实自己,使自身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各方面进行广泛交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2. 简述经济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法。
【答案】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为基础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在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因此,二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就是指这两个序列的三大阶段的划分法。
3. 社会有机体
【答案】社会有机体是指一个用以说明社会是各种要素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运动着的整体的哲学范畴。其中包含着联系和发展的观念,是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四方面:
(1)社会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2)社会有机体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全部社会生活在实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使用工具的活动。一个人把工具作为活动手段,就是把他人的能力作为自己活动的手段,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社会有机体。
(3)社会有直接形成于人的交往活动,人类社会关系将社会联结成一个整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个人之间的交往。个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借助一定的规范才能进行,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构成了交往的秩序和结构,从而形成了社会制度。这是一个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为基础逐层整合而成的总体协调的体系。个人通过实践及其交往活动创造了社会,并使社会成为一种有机体;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个人的活动。
(4)社会有机体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机制,能够通过其内部矛盾运动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自调节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自身意识到的,是以某种自觉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意识到自己交往活动的社会主体自觉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以约束、协调个体的行动,从而使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运行。
4. 为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例如,石器工具的生产力就只能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无法在石器时代建立起来的。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在生产力发展变化的一定限度内,原来的生产关系尚能容纳它,因而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当超过一定限度,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时,生产力就会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使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无论生产关系怎样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它迟早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5.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的这个观点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不仅是社会中最受压迫的阶级,而且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3)总述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6.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新事物必然会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主要表现在:
(1)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