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经济体制改革命题演进与制度创新

关键词:基本命题,最终所有权虚置,兼容,制度创新

  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变迁。 在变迁进程中,对制度的需求即诱导性内因,和对制度的供给即强制性外因,是推动变迁的两个根本力量。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趋于一致,从而使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均衡,是判断制度安排和理性的根本依据。因此,如何找准这两种力量的均衡点,就成为改革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根本任务,而这一任务的核心就是对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命题的确立。基本命题正确,则据此做出的制度安排才有可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制度的需求,改革才会顺利进行。反之,则必然使改革走弯路,甚至遭受挫折。所以,对基本命题的研究具有总揽全局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回顾改革历程,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命题的确证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曾先后明确提出并作为制定改革政策根本依据的基本命题有两个:"结合论"与"兼容论"。前一个命题把如何构建计划与市场内在有机结合的经济运行模式,作为建立新体制的轴心,结果表明,这种制度供给不是经济运行内在需求的,在实践中行不通。后一命题虽然确立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但企图通过改革原有公有制实现形式,使之与市场机制兼容的设计,却使国有企业改革陷入困境。 本文试图从产权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适应性角度,分析了导致国有企业改革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首先分析了被人们忽视的市场机制的二重性,从中得出了市场机制对产权主体人格化属性的基本规定,然后分析了原公有制产权无法通过改革克服最终所有权虚置,因此,原公有制的初始产权采取代理所有制就成为唯一的选择。而由此构建起的多级代理产权模式,其权能结构必然趋于失衡状态,难以产生市场机制所需要的来自产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使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思路存在若干疑难问题。此外,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兼容论"命题实际上否定了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把国有企业置于一般企业的地位,力图使其成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这种错误的定位,既使国有企业改革走入误区,也有违改革初衷。因此,尽管导致国有企业改革困境的原因很多,而上述两方面则是根本的原因,我们要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就必然首先实现理论上特别是基本命题上的新突破。 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命题的曲折演进,一方面是我们为此而在实践中付出了很高的改革成本;另一方面又具有必然性。但无论怎样,它毕竟使制度变迁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两步,使经济体制目标选择到位,并突现出改革的根本重点--产权改革。同时,改革的巨大成果也表明:这种演进实际上也正在使制度变迁向均衡点趋近。 本文集成了前两个命题的积极成果,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出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命题是实现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目标的统一。这一命题将使我们不再固守传统的所有制观念,而将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新体制安排的唯一原则。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世界性的难题。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几百年的时间没有解决它,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不能以完全的私有化为改革取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我们创新出新的产权形式,它既非国有制也非私有制。对此,本文提出的设想是:建立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的民有产权制度,并从公有制的层次性出发,提出了资产社会组织层次上的公有制这样一个新概念。在这一层次上,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使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劳者有其资",实现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这是一种新型的适应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公有制,应成为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形式,成为新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的,面对当前改革遇到的诸多不容回避的深层次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面的配套改革与制度创新,否则,经济体制改革的单项推进也将难以为继。在全面创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创新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将成为主攻方向。相信通过全面制度创新将使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给与需求达于均衡,最终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本文上述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从新视角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必然性,作为全文分析的理论前提。 第二部分 概要阐述了"渐进式"改革实践中,经济改革基本命题的演进,届时理论突破对推动改革实践的重大意义。 第三部分 分析了被作为经济改革核心问题的国有企业改革,其实质是原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多方面分析证明了兼容的非效率性及与既定价值目标的非一致性,并据此提出了新的命题。 第四部分 从求解新命题的需要和解决当前改革遇到的深层矛盾出发,提出了全面制度创新的思路和主攻方向。 总之,本文从基本命题的角度分析了构建新经济体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