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755教育技术学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子档案袋评价
【答案】电子档案袋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综合性评价,主要是指收集学生自己认为能够证明自己的学习进步、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成果,可以包括计划、中间过程的草稿、最终的成果、以及教师的评价、相关资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能真实地记录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足迹,督促学生经常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2. 教学设计
【答案】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教学设计己经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视起来。
3. 元认知策略
【答案】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4. 网络教育
【答案】网络教育又称为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
5. 形成性评价
【答案】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6.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7. 信息推送技术
【答案】所谓“推送((Push )”,就是用户在初次使用时设定自己所需的信息频道,此后定制信息将通过Web 自动传输给用户,用户不必每次提出请求。此过程相对以往通过“拉取(Pull )”方式来获取信息具有很多优点。通过信息推送技术,我们能够在因特网的信息海洋中自动获取优质实用的教育信息。
8. 流媒体技术
【答案】流媒体技术也称流式媒体技术. 所谓流媒体技术就是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上网站服务器,让用户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要等整个压缩文件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上才可以观看的网络传输技术。该技术先在使用者端的计算机上创建一个缓冲区,在播放前预先下一段数据作为缓冲,在网路实际连线速度小于播放所耗的速度时,播放程序就会取用一小段缓冲区内的数据,这样可以避免播放的中断,也使得播放品质得以保证。
二、简答题
9. 试从“学习(教学)媒体到教学资源”这一提法的变化的角度,说明教育技术内涵的发展和变化。
【答案】(1)在教育技术发展到视听传播以前,人们习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分析媒体的教学作用,即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媒体来提供教学内容的呈现效果。
(2)随着媒体自身的发展和以及传播理论早期系统论对教学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人们对媒体作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开始把媒体放到整个教学系统中考查,与教育过程等其他要素联系起来,开始依靠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
(3)在教学媒体阶段,教育技术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效果以及媒体在教学中的科学性与经济性。在教学媒体阶段,教育技术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效果,以及媒体在教学中的科学性、经济性。教学资源的提出,反映了教育技术开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开始全面地分析问题、运用技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如今,教学媒体只是作为教学资源中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10.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答案】(1)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逐步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全新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有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3)可见,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变革,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信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因此,必须从变革教学结构的高度来认识“整合”,而不是只从工具、手段的角度看“整合”,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真正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11.为什么说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答案】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受很多学科相关理论的影响,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逐渐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其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系统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包括系统科学和系统方法两部分。
①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从现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中抽象处理的共同理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横断学科。系统科学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使人们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摒弃了那种静止、孤立、僵化的眼光去看待运动的、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观点; 改变了那种企图把复杂系统分解为互不相关的简单系统,再用简单系统来解释复杂系统的传统习惯。教育技术以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合理运用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系统科学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技术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教育技术中的各个分支的融合,并直接孕育了教育技术学。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②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