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甘肃政法学院社会政策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2.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3. 社会变迁
【答案】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4.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5. 社会规划
【答案】社会规划是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指导社会变化的过程,是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
6.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二、简答题
7. 简述城市社区的发展。
【答案】(1)农业时代中城市社区的发展
①农业社会中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中,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于工业和商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城市中,因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②农业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中,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社会中的少数统治者居住在城市当中。由于统治阶级掌握了大部分剩余产品,可以养活许多直接为其服务的人,因而在农业社会中一大批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聚集到城市中,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③农业社会中宗教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中,宗教事务逐渐制度化,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这些人主要居住在城市中。此外,在农业社会中的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也集中在城市中。宗教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增多和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员增加,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使城市生活更加多样化。
④农业社会中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军事的职业化也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在古代军事中,重要的城市往往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统治者为了抵御外来的入侵,往往在军事政治要地建筑城市、构筑城墙。为了战争的需要,统治者往往要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并屯兵于城市当中或城市外围,这样一来,军事行动就使得城市更为重要,并且也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
(2)工业时代城市社区的发展
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和城市总人日的极大扩展;
②工业化带来了贵族城市向市民城市的转变
a. 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构成。
b. 工业化导致了城市中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工厂、公司等)是以科层化的力式建立起来的,城市经济是由这些经济组织控制的,城市的交往和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种组织模式的影响。
c. 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内部阶级、阶层和职业结构的分化在传统城市中居于卜层的贵族、神职人员等阶级和阶层逐渐衰落,甚至消亡,而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公司经理和其他各类管理者,以及新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成为了城市社会中的上层阶级或阶层。
8. 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与机制分析有何不同?
【答案】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与机制分析的对比如下:
(1)功能分析具体的功能分析要点是:
①区分社会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客观后果,将分析重点放在客观后果上。社会制度并不都是因为有用的结果而存在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从社会制度的历史渊源来推论社会制度在当今所起到的社会作用,而是应该对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进行全面、具体的考察。
②辨识社会制度客观后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制度功能从动机与后果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显功能与潜功能; 从社会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下又可以区分为正功能与反功能。我们下面对其分别进行简述。
a. 社会制度显功能。它是制度行动者所设计或能够预料到的制度后果;
b. 社会制度潜功能。它是制度行动者未曾预料到的制度后果;
c. 社会制度正功能。它是能够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整合的制度后果;
d. 社会制度反功能。它是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应该注意的是,反功能并不都是对社会起消极破坏作用的制度后果,有些社会制度的反功能具有促进制度变迁的积极意义。
显功能一潜功能以及正功能一反功能的交叉分类就构成了功能分析的四个基本取向,对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可以在这四个取向上进行具体分析(见图)。在这些取向中,要充分重视潜一反功能,从中往往可以发现社会问题和制度变迁的根源。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图
(2)机制分析
简单地说,机制是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就社会制度需要把社会制度框架下所产生的各种具体事件及其牵涉到的各种复杂而抽象的社会关系作为分析的焦点,国内有学者称其为“关系/事件的社会学分析”思路或“过程一事件的分析”思路。对社会制度作机制分析,就是对社会制度的运作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具体的机制分析要点是:
①记录相关事件的独特性,耐心收集各种原始材料,关注伴随着每个开端的诸多细节和偶然事件,对事件的反复出现与断裂保持敏感。
②非正式的制度和灵活的策略、技术比正式制度和死板的规则具有更大的因果力量和解释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