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答案】(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①条件作用的获得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二者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 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②条件作用的消退
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但这种消退现象只是暂时的,休息一段时问以后,当条件刺激再次单独出现时,条件反应仍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消退训练,这种自发恢复了的条件反应义会迅速变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己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困难。
(2)刺激泛化与分化
①刺激泛化
a. 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b.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越相似,其诱发的条件反应就越强。
②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③二者的关系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人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J 清境,而分化则能使人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3)恐惧性条件作用
①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含义
恐惧性条件作用是指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
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
②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实验
a. 在对恐惧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中,伴随着恐惧刺激的出现,有机体不仅会对条件刺激做出特定的恐惧反应,而且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反应。
b.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与其学生雷纳于1920年最早以人类为被试进行犷条件性恐惧的研究—艾伯特的婴儿为被试的恐惧型条件作用的实验。
(4)高级条件作用
①高级条件作用的含义
高级条件作用是指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巴甫洛夫首先将灯光(CS1)与食物(US )反复匹配,形成对灯光的唾液分泌反应(CR )。然后,将铃声(CS2)与灯光(CS1)反复匹配而无食物(US )呈现。最后,单独呈现铃声(CS2),结果发现实验动物也产生了唾液分泌反应(CR )。
②对高级条件作用的评价
a. 经典条件作用能有效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
b. 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2. 社会规范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其实质是:
(1)规范行为的发生
①依据行为的发生学原理,任何行为包括规范行为在内,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情境作用条件。行为的生物学机能就在于主体对情境的适应。规范行为作为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其产生情境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它是对这种交往情境的适应性反应。没有人际交往情境,就不可能产生规范行为。
②人对环境的适应有生物适应与社会适应。个体的行为也分为生物性适应的本能行为与社会情境中的社会性适应行为。规范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所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主体对社会情境作用所发生的一种社会性适应。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的鲜明特征。
③主体内部存在一种实现行为的价值取向选择的机制。这种行为的价值取向选择就是品德这种心理结构的机能。品德是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抉择机构。社会情境的作用,是规范行为发生的外因。品德结构及其对行为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是规范行为产生的内因。依据心理结构的构建主义观点(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观点),这种内在机制及品德结构,不是先于人类个体的经验而存在,而是在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主体的构建作用而确立的。
(2)品德结构的构成要素
品德又称为品性或德性,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它是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而不断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品德结构是一种对社会规范遵从的经验结构,是通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的学习,完成知、情、行的整合而构建的。从动态的角度,品德结构是山规范行为的驱动心理因素、定向心理因素与执行心理因素这三种要素构成。
(3)品德结构的构建与社会规范遵从态度的确立
品德结构是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通过外在于主体的规范的影响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
①品德结构的构建,是以对规范的遵从经验的获得为前提的。规范的遵从经验,即与社会规范的要求相符合或一致的认识、体验与行为方式。品德结构的构建,是以这种对规范的遵从经验的获得及整合而实现的。
②品德结构的构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实现的。这需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层到深层的一系列的阶段变化。
3. 什么是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 它们对教学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案】(1)教学测量与教学测验
①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是考核教学成效,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 由于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它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 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 在分析教学测量的实质时,还必须注意它和教学测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诊断。诊断教学成效即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规范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教学评价必须对教学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③教学测量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测量与评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将结果予以数量化),并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虽然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是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的客观描述为依据。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