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开始形成,在两次大战期间得到一定的发展。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2. 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是指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3.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4. 上层建筑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5. 垄断利润
【答案】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高额垄断利润一般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以高于自由竟争条件下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目标利润率”为中心来制定,这样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操纵垄断价格,促使实际利润率和“目标利润率”趋于一致,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6. 联系
【答案】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后(即商品二因素的矛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_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2)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3)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
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8.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则划分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9. 简述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关系。
【答案】(1)三者的含义:
①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力一向和基本性质。
②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③经济运行是指各种经济主体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