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公共政策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过程途径
【答案】过程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
2. 公共选择理论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力一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由这一假定出发,公共选择理论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政策及其过程的理论解释。根据这种途径,投票者更像是一个消费者; 压力团体可以看作政治消费者协会或有时作为合作者; 政党变成企业家——他们提出竟争的一揽子服务和税收的交换选票; 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 政府机构就是公共公司一一它们依靠动员和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以掩盖成本。
3. 德洛尔
【答案】叶海卡. 德洛尔1928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政策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为政策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其思想被称为政策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分水岭”。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德洛尔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作为公共政策的奠基人之一,德洛尔批判地继承了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传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政策科学理论,为政策科学的学科建设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如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研究教育机构进行了探讨,推动美国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设了公共政策学课程。德洛尔还提倡高等学校应该担负起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政策分析家。从德洛尔开始,政策学家开始重视政策分析。当然,德洛尔的思想也受到了批判,德洛尔的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4. 不确定型政策
【答案】如果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因存在某些不可控的因素,从而选择的方案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甚至有一些是决策者根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这种政策就是不确定型政策。也有人对不确定型政策依据各种可能结果出现概率的可知性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将可以预测可能结果出现概率的不确定型政策称为风险型政策,将不能预测可能出现结果出现概率的不确定型政策称为不定型政策。
5. 事中监测
【答案】事中监测是指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实施同步监测,记录政策实施的变化,评估执行的效果,一旦发现与原定的政策日标不一致的地方立即采取纠偏措施,提出调整意见,促使政策得到真正的落实的一种政策监测方法。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事前检测和事后监测。
6. 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
【答案】投票悖论又称“孔多塞悖论”,是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投票悖论由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孔多塞提出。他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 , B , C )中进行选择。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 乙:B>C>A; 丙:C>A>B(符号“>”表示“偏好大于”。由于甲、乙都认为B 好于C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 好于C ; 同样乙、丙都认为C 好于A , 社会也应认为C 好于A 。所以社会认为B 好于A 。但是,甲、丙都认为A 好于B ,所以出现矛盾。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卜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二、简答题
7. 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模式?
【答案】(1)效果模式
①目标达成模式。目标达成模式是探讨评估问题的传统方法,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a. 目标达成评价。关注的是结果与政策(项目)目标是否一致。
b. 影响评价。关注的是结果是小是由政策(项目)所造成。
应用目标达成模式要按三个步骤进行:
a. 明确政策(项目)目标政策(目标)及它们的真正含义,并将它们按重要程度加以排序,再把它们转变成可以测量的客体;
b. 测定这些预定目标实际上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c. 弄清楚政策(项目)促使或阻碍目标实现的程度。
可见,该模式是以预定的政策(目标)作为评估的标准和组织者,评估的主要任务是判断预定的政策(项目)目标是否己经实现,以及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②附带效果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正好解决了目标达成模式的“困境”,即关注非预期的、预料之外的政策效果。附带效果是指项目目标范围之外的影响,与主要效果—政策制定者有意识地想要得到的主要实质性影响—相区别。附带效果模式的特征是预定目标仍然是基本的“组织者”,但是要充分考虑到附带效果的存在。
③无目标模式。无目标模式最初由米歇尔. 斯克里文设计,无目标模式的“组织者”是结果一一不管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结果。评估者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观察政策实施,然后找出所有相关
的效果。无目标模式对政策效果持广阔的视角,它帮助评估者全面关注结果,尤其是一些可能被忽视的结果。
但是,它完全忽视评估标准和预定日标,只依赖于决策者和权力使用者的公正判断,这显然容易导致主观因素的介入,影响评估的客观公正性。此外,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难以操作的困难。
④综合评估模式。综合评估模式的评估范围比目标达成模式广泛得多。该模式认为,评估不应只局限在已得到的结果上,而至少应包括执行,甚至还包括计划。综合评估模式与目标达成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达成模式关注预定的和实际的结果是否相符,而综合评估模式除了关注结果,也包括判断政府干预的计划、决策和执行阶段。
但是,综合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只关注官方的具体日标,不重视成本等。此外,模式的12个单元的设计在实践中很难理解,也很难操作,因而使综合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阻碍。
⑤顾客导向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将政策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甚至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准则。顾客导向评估的核心是项目是否使顾客的关心、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
顾客导向评估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公共行政在市场领域为顾客提供物品与服务,顾客表明对服务供应的态度会导致服务交付的改进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应用顾客导向评估的关键是定位政策(项目)的顾客,得出顾客对项目的看法。价值的多元化是顾客导向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顾客导向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体现了民主和参与。
⑥利益相关者模式。利益相关者是指所有对政策(项目)的日标和执行感兴趣,并对其具有影响的团体和个人。应用利益相关者模式首先要找出卷入或对项目的出台、执行和结果感兴趣的主要团体和个人。其优点有:a. 知识性; b. 应用性; c. 日标管理性。缺陷有忽视评估成本、耗费资源、缺乏对利益相关者的明确界定、信奉实用主义理论等。
(2)经济模式
和效果评估模式相反,经济模式最典型的特征是关注成本。经济模式可以分为生产率模式和效率模式。
①生产率模式。生产率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判断生产率的高低的准则:
a. 过去:已经取得的生产率和过去的相比较;
b 国内比较:同一国家或行政区域相似组织间生产率的比较;
c. 国际比价:不同国家相似组织己得到的生产率的比较:
d. 水准基点:和过去最好的经验己取得的生产率相比较;
e. 目标:己取得的生产率是否符合政治主体的目标,是否与市政府的目标一致;
f. 顾客期望:是否满足顾客的需要;
g. 利益相关者期望:是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h. 职业准则:生产率是否满足已被接受的职业准则;
i. 最小化:生产率是否满足最小化的要求;
j. 最优化:生产率是否与最优化模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