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张季莺
【答案】张季莺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政论家。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仟((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张季莺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被捕。出狱后,他回上海《大共和日报》主持国际版,后又任《民信日报》总编辑,积极进行反袁宣传。1916至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张季莺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
2. 洋旗报
【答案】“洋旗报”是指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它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上海租界沦为孤岛以后,上海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十,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至1938年冬,在上海租界内出版的这类“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
3. 《澳门日报》
【答案】1958年8月15日在澳门创刊,后发展为澳门地区最大的报纸。该报重要消息大多采用新华社等通讯社的电讯稿,集新闻性、生活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4. 《新生》周刊
【答案】《新生》周刊于1934年2月10日在上海创刊,邹韬奋的好朋友杜重远任主编。该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生活》周刊的继续,只是《小言论》专栏改名为《老实话》。发行量达10万份。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易水的杂文《闲话皇帝》,说到日本天皇是个生物学家,做皇帝是为了统治需要,否则他在生物上会有更多的成就。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借口此文“侮辱天皇,妨害邦交”,要求国民党政府查处。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又两个月。这就是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新生事件”。
5. 报刊的四种理论
【答案】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指1956年出版的施拉姆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到的当时世界上存在的四种新闻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共产主义理论”。这四种新闻理论描述了四种大众传播体制。(1)集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 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理论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非常严格,必须受政府控制。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媒介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2)自由主义理论,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启蒙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等。该理论认为:报纸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它不但不受政府控制而且还可以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和销售的功能; 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主张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夕,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是一个自由的意见市场。(3)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该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能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见的人都可以使用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的控制。它的前提是为大众服务,并以自由意识论中的自由原则与需求为核心,完全脱离了政府的控制,成为真正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成部分。(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 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二、简答题
6. 试论述抗战时期海外中文报刊及其抗日宣传活动。
【答案】在海外各地,绝大多数华人华侨主办的中文报刊,不论原有的政治立场和背景如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无不同仇敌汽,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发动侨胞捐款捐物、抵制日货,支援祖国抗战。同时,还出现了不少新办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文报刊。
(1)东南亚
以新加坡、马来亚为中心的东南亚是海外抗日办报宣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据统计,至1937年抗战爆发时,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己达1000万人,其中80%以上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因而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主办的中文报刊也为数最多。同年12月1日,胡愈之应聘担任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的编辑主任。次年1月1日,他正式接手编辑出版该报,立即推行报纸革新计划:①加强报纸言论。②实行采编合一。
另一位华侨领袖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的《星洲日报》,也为宣传抗日救国立下了大功。1938年底,著名作家郁达夫应星洲日报社的聘请赴新加坡。在1938年底至1942年初的3年中,郁达夫以《星洲日报》等报刊为阵地,以惊人的勤奋撰写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杂文和诗词,广泛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坚定海外华侨抗战必胜的信念,为祖国的抗日新闻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惨遭日本宪兵杀害。
此外,马来亚的《星槟日报》、菲律宾的《救国导报》、泰国的《华侨日报》、缅甸的《中国新报》、《侨商报》等中文报刊,也都积极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
(2)美洲地区
在美洲地区,《美洲华侨日报》于1940年7月7日在美国纽约创刊。该报是由梅参天、徐永英等和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的一些会员创办的,首任社长冀贡泉,总编辑唐明照。《美洲华侨口报》创刊后,积极响应中共抗口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致力于报道祖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争的情况,帮助华侨了解祖国和抗战的真相,还发动华侨捐款赠物以支援祖国抗战,深受美国华侨读者的欢迎和支持,销数达5000份。
(3)欧洲地区
在欧洲地区,不少华文报刊在抗战期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全欧华侨抗日救国会在法国巴黎创办的《联合战线》、《祖国抗日情报》等报刊,都以宣传抗日救国为自己唯一的使命。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后,中国共产党还在法国巴黎创办《救国时报》,1935年12月9日创刊,成为海外从事抗日宣传的著名报纸。
7. 简述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发表的背景和内容。
【答案】(1)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发表的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与业务修养,开展新闻业务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以迎接新闻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
②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2)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主要内容有:①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刘少奇指出:“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
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a. 马列主义的修养; b. 政策路线的知识; c. 正确的态度; d. 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8. 新华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答案】(1)新华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0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后,新华社兼《解放日报》社社长廖承志率领两社大部人员于3月14日撤出延安,少数工作人员则留下坚持工作至18日凌晨与党中央最后一批撤出。3月27日《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新华社的工作,使新华社同时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不仅报道新闻,还代表党中央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接着,中共中央又把新华社分成两支丁作队伍,以适应战时需要。一支队伍由廖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