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6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2. 文道一贯
【答案】文道一贯是朱熹倡导的文学观点。他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不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他强调道外无物,也就是强调道外无文。他坚决反对道自道、文自文的看法。
3. 神思
【答案】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神思就是艺术想象活动。在刘勰之前,顾恺之、陆机等人都曾经对艺术想象活动有所论述。刘勰吸取了顾恺之、陆机等人的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并在《文心雕龙·神思》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跨越时空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来自作者的秉性才识,虚静的心境,深邃的思索和高度自由的内心状态。
4. 韩孟诗派
【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5. 因文生事
【答案】因文生事是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理论术语。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因文生事……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即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需要依循实录史实的原则,而只需
要按照文学成规与审美规律的要求,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其增删补减完全可以由作者依据自己主观审美感受和读者的审美需要来决定。金圣叹的“因文生事”说,确立了小说叙事的审美特质。尤其是他把“生事”提到小说创作的原则的高度,这对于作家在创作中自觉地冲破传统的习见,大胆虚构,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打出了理论旗帜。
6. 饮冰室诗话
【答案】《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从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7.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8.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二、简答题
9. “金圣叹”小说批评中的“因缘生法”是什么意思?
【答案】(1)“因缘生法”的含义
“因缘生法”语出释典,是佛教缘起论的基本组成观念,用以解释宇宙、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因缘和合而世间万事万物生起。“法”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概括。“因缘”则指生起法的内外原因。金圣叹将这一佛理用来论文,意在表明文学创作也是人内在精神活动的外化,种种的法皆源自文“心”。
金圣叹在小说批评中提出了“因缘生法”这一典型人物性格塑造的审美见解。如同严羽以禅宗喻诗,成为我国诗歌美学的一种方法一样,金圣叹以佛教的龙树之学来说明小说美学。龙树《中论》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因缘”在佛教中指的是产生结
果的直接和辅助原因。“因”是直接原因,“缘”是辅助原因,“法”指事物。“因缘和合,无法不有”的“和合”又是指的协调。当“因缘和合”后,任何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说把握了事物的因缘条件,就能把握住对象。
(2)“因缘生法”的意义
①“因缘生法,一切具足”
用“因缘和合,无法不有”、“因缘生法,一切具足”解释人物性格的塑造,复杂的疑题便迎刃而解。小说家大可不必为写“偷儿”而去做“偷儿”,他只需研究“偷儿”产生的“因缘”条件,就能够了解和掌握“偷儿”的特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幻化为描写对象,就能塑造出传神逼真的艺术形象。“深达因缘”,就是将人物形象性格的依据了然在胸,从而也就能刻画出人物性格了。换上金圣叹的另一说法就是“审知其理,而睹天下人之面……彼万面不同,岂不甚宜哉! ”对于第二十回宋江杀阎婆惜,金圣叹赞赏道:“宋江之杀,从婆惜叫中来; 婆惜之叫,从鸾刀中来,作者真己深达十二因缘法也。”
②“法”是有意味的形式
金圣叹的“因缘生法”另一方面是指出文章也要遵循一定的“法”。文章亦有法,文章有它的特有的形式规范、行文技巧。金圣叹以“精严”二字来概括。“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是也”,字法句法是语言层面的修辞之法,章法是各故事段落间相互配合、巧妙安排的技法,部法相当于结构。这样金圣叹既有探幽索微,又有整体把握。
10.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祈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简要评价这段文字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学批评史价值。
【答案】(1)引文翻译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2)引文的理论内涵
①“吟咏性情”说
钟嵘的《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钟嵘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就是钟嵘著名的“吟咏性情”说。
②诗歌本质观
这儿句话说明诗的产生源于“气”。“气”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气,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变化,作用十人使人形成神气,作用于文则形成文气、体气和骨气。创作主体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于是形成了诗。所以,通过这句可以看出钟嵘的诗歌本质观,即它是表达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产物。“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说明诗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这句话原出自《诗大序》,但《诗大序》中还有“正得失”一句,钟嵘删去不用,因为“正得失”中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