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学研究问卷的构成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中,多数问卷的提问项目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①基本项目,内容包括答卷人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为掌握调查对象的背景,以便在数据分析时作参照。②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可以作为分析的辅助材料加以使用。③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问卷的核心部分。

2. 国际传播

【答案】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国际传播的主体包括:①国家; ②国际机构; ③超国家机构;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 ⑦个人一一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3. 奥尔波特公式

【答案】奥尔波特公式是指由传播学者奥尔波特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暖昧性之乘积成正比,即:R=IX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 证据的暖昧性)。这个公式指出了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

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等)不足、状况的暖昧性、不确定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4. 《费加罗报》

【答案】《费加罗报》是法国现存历史最久的日报。1854年创办时为周报,1866年改为日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柯蒂集团掌握。1949年售与普鲁沃斯特集团,1975年转手给埃尔桑报团。这是份言论性报纸,政治态度历来保守,内容着重政治新闻、国际新闻及文学艺术,社会和体育新闻也很出色,是法国有名的“质报”。通常三十多版,图文并茂,逐日轮流出各种专版,周末出增刊《费加罗画报》。该报广告收入丰厚,读者对象主要是资本家、经理、政界和社会上层人士。

5.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答案】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

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二、简答题

6. 组织内传播一般有哪些渠道?

【答案】组织内传播的渠道包括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对其具体阐述如下: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是指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 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①横向传播,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之习。

②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③上行传播,指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组织成员工作之余的交谈、单位内外的各种私人交往等; 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种自发的革新小组、兴趣小组或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是一种摆脱了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一种传播活动,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交流的信息广泛。其内容不仅涉及组织或工作任务本身,而且包括个人私事、兴趣、时事等广泛的自由话题。②交流的双向平等性。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上司和部下都作为普通一员参加,没有地位高低。交流大都以面对面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③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由于非正式渠道的传播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人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非正式传播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7. 以培养分析为例,你认为一个传播理论可以同时包含不同的研究范式吗?

【答案】我认为一个传播理论可以同时包含不同的研究范式,具体分析如下:

(1)培养分析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面临着批评与回应。根本原因来自该研究跨越了实证与

批判两个范式。从形式上看,该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结论,但是从理论内核来看,它又是一个宏观的、批判的理论,其锋芒直指整个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控制,实证调查的结果与宏观结论之间的逻辑链难免脱节。意识形态间题被实证和管理的研究视为不够“科学”,缺乏明确界定且无法做到价值中立,一般被排除在讨论之外。此外,培养分析在讨论电视的影响时,反对形式逻辑的线性因果关系,而代之以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培养不是一个单向的一次性过程,这一思路更接近于批判的传统而不是实证的传统。

(2)但是从批判的范式来看,培养分析又过分拘泥于实证数据研究,陷入定量客观主义的神话,无视观众意义的解读过程,既不能全面地阐释整个生产与消费过程,也不能深入地讨论霸权的接受过程,同样不能令人满忌。

(3)培养分析一方面说明不同研究范式间并不是水火不容,另一方面它的尴尬处境也向我们展示了超越不同研究范式造成的两难。格布纳认为,它既不是实证(或管理)的,也不是批判的,而是一种很难被归类的“批判的自由一多元主义”。

8.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结合实际谈谈其理论的意义。

【答案】(1)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卢因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中发现: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把关”概念可以适用于范围广泛的各种传播环境。1947年,在卢因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群体生活渠道》中,对传播体系中的把关过程作了理论说明,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而言,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

(2)“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①“把关人”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揭不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③把关人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并不是对等的,其差异程度取决于把关人的需要。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9. 何谓“社会认同模式”(socialidentificationmodal )? 如何用该模式来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答案】(1)“社会认同模式”的主要内容

社会群体的定义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直接的关系,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立场来获知。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或出现或消失,当出现时,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他或她所属社会类别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