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慢词

【答案】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从唐五代至宋初,慢词一直很少,柳永首先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词调用慢字的,这个慢字往往可以省去。如姜白石有《长亭怨慢》,周公谨、张玉田均作《长亭怨》。

2.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徐幹、应玚、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粟的成就最高,被刘韶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

3. 新乐府运动

【答案】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 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4. 豪放派

【答案】豪放派是宋词的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

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

5. 苏辛

【答案】“苏辛”是北宋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辛词热情洋溢,慷慨壮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创造出瑰丽雄奇的艺术境界,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苏、辛词以豪放为主,但也有多种风格并存,所作婉约词并不亚于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辛起了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

6. 《七发》

【答案】《七发》是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新体赋——汉大赋正式形成。《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 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二、论述题

7. 评述汉赋的发展脉络演变和贡献。

【答案】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骚体赋”; 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 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1)第一阶段(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

①这一时期的辞赋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②贾谊、枚乘等的辞赋历史贡献

a. 贾谊辞赋的历史贡献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他的《鵩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鵩鸟对话而创作出一篇文字。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b. 枚乘辞赋的历史贡献

枚乘和他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七发》写楚太子得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己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2)第二阶段(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

①这一时期的赋作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当时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是它们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诫于后,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②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辞赋的历史贡献

a. 司马相如辞赋的历史贡献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文选》所载《子虚赋》《上林赋》两赋是他的代表作。司马相如的这两篇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作品以华丽的词藻,夸饰的手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设为问答的形式,大肆铺陈宫苑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豪华,充分表现出汉大赋的典型特点,从而确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和“劝百讽一”的传统。

b. 扬雄和班固辞赋的历史贡献

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赋中的讽谏成分增加,在艺术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部分段落的描写和铺陈相当精彩。

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他把描写扩展为整个帝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并较多地运用了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因而较之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有更为实在的现实内容。

(3)第三阶段(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

①这一时期短篇小赋开始兴起。文人们失去了奋发扬厉的精神,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情绪成为他们思想的基调,这就促使赋的题材有所扩大,赋的风格有所转变。

②张衡、蔡邕辞赋的历史贡献

a. 张衡辞赋的历史贡献

张衡具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二京赋》是他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班固的《两都赋》而作。但他对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的指责比较强烈和真切,他警告统治者天险不可恃而民怨实可畏,要统治者懂得荀子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二京赋》描写了许多当时的民情风俗,容纳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的《归田赋》。《归田赋》在汉赋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机。张衡把专门供帝王贵族阅读欣赏的“体物”大赋,转变为个人言志抒情的小赋,使作品有了作者的个性,风格也山雕琢堆砌趋于平易流畅。

b. 蔡邕辞赋的历史贡献

继张衡而起的是赵壹和蔡邕。蔡邕的《述行赋》是他在桓帝时被当权宦官强征赴都,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