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新时期无疑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存在。在此从一个特定角度切入,探讨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关于两性之间纷纷扰扰既复杂又隐蔽的深刻关系。文学作品是一个复合的、多层次的客体,而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女性创造者的身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创作中,形成了当代女性文本的“密码”。其间既有时代政治文化留下的深刻印记,也有社会多元文化带来的斑斓色彩。20世纪80年代以前,僵化的、以政治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对当代女性创作不可能做出有效地反应。近20多年来,多种研究方法的引进使文学研究的格局有了重大改观,但迄今影响较大的女性创作研究,主要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方法进行阐述分析,其涉及对社会性别文化的探讨,有效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在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社会中,在不曾拥有自己的性别语言的情况下,女性不可能在独立于男性中心的社会整体价值形态之外去建立一套纯粹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只能是在批判地借助既有规范的同时,以女性在现实生存中相对独特的体验和观点去反观男性中心文化,尝试在运用文学形式进行创造的过程中,赢得女性的历史言说空间。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认为,在正统文学传统之外,有一个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的存在。只不过由于父权制文学传统对它的种种限制、忽略、抹煞与清洗,使它常常处于被间断、空白、瓦解的状况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试图重新发现并恢复,或者说是重新谱写、建构那被中断或被埋没的女性文学传统。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终于摆脱了有史以来,在父权制下的以男性本位文化为书写视角中的“他者”地位,以“我者”呈现,在文学文本中建构起自己的理想世界而问世文坛。在继五四后的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悄然聚集而起的新时期女作家们,虽然已经不再借以某种名义,但对于理想双性世界中的理想环境、自我角色、“我者”与“他者”之间的角色关系的想像与思考,则如同一怀。当意识到新时期的中国女性,在书写中不约而同重新延续五四时期的女性在书写中建构自我想像的文本时,我们欣喜地感到这种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也许的确存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