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54公共管理基础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限制因素和对策。
【答案】(1)公共部门运用战略管理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
①政府任期的短期性行动取向。政府是有任期的,在2年~4年的政治任期之内很难发展长期战略。
②公共管理战略的许多方面都是立法者所确立的。也就是说,法律确定了政府机关在什么时候、什地点将如何做。战略管理的途径除了仔细研究执行的战略外,应该阐明立法意图。
③公共规则大部分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而选民、媒介等要求参与,且参与过程虽可以改进普遍接受的程度,但冲淡了战略的焦点议题。
④可靠性分析通常是费力又费钱的,同时定量分析方法如成本一效益方法也不能抓住那些无形的东西。
⑤公共机构对问题解决的非正式群体过程不太熟悉,政府机构习惯于层级的、下达文件报告的过程。创造性、非正式性、弹性在公共组织文化中还不成熟。
⑥由于预算约束和短期观念,公共战略规划者的工作通常很难证明是合理的。
⑦与私部门相比,公共战略通常是通过组织设计、预算和财务控制、人事制度和政策来实现的。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对策主要包括:
①公共管理者必须树立长期观,打破短期主义的思考,发展前瞻性思考。
,打破部门主义的限制,发展一种全局②政府部门必须打破职责的限制,克服“功能性短视”
观,强调整合的管理途径。
③在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和规划过程中提供政治参与的权利与机会,这不仅有利于获取广泛的信息,也有利于克服实施战略管理的障碍。
④重视更高层次的问题。将问题放在更高层次上去看,就会发现很多短期利益可以让位于长远利益。
⑤追求满意。在战略管理中,满意比最佳更为重要。用可以接受的战略实现满意结果,这比用不受欢迎的战略而没有实现最佳结果要好得多。
⑥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达到类似的结果是可能的。得到成功的结果远比规定得到这一结果的方法更为重要。
2. 你是如何理解电子化政府的? 电子化政府有何意义?
【答案】(1)电子化政府的含义
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的意涵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程度而不断变化和扩展的。
(2)电子化政府的意义
①提高政府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的、可靠的信息,以制定正确的决策,做出理性的判断及采取必要的行动,进而提升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②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就是力量和财富。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收集者一信息源,若能充分利用此资源,实现政府信息流通和共享,必有助十国家的整体发展。
③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的参与。
④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政府信息化,必将对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变革和冲击; 政府信息化,促使政府的程序和办事流程更加简明、畅通; 政府信息化,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政府信息化,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凡此种种,均对政府效率的提高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⑤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开放政府的根本。
3. 什么是多数暴政?
【答案】(1)多数暴政,是指多数人暴政,又称暴民政治、多数人暴力、群体暴政。最先提出“多数人暴政”的是法国人托克维尔,他于1831年前往美国考察后,写下了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他指出,“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大多数的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于它的软弱无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托克维尔将这种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它是针对法国大革命教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雅各宾派曾经以革命和人民的名义实行恐怖统治。
(2)观点
①没有一种制度能保证恶行完全不可能发生。
②第二,把民主制作为最高合法性所在,是当条件具备时,我们在现实中所能实行的最好程序性规范。
③如何在坚持民主程序的最高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正义和社会弊端。
4. 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案】导致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福利国家观念的推动下,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大,政府的角色多样化,尤其是为保障公民之福利,政府大量通过立法管制干预人民的生活,包括经济性的管制和保护性的管制。其结果是,‘方面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 另
一方面为支付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满。
(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
①工业化国家朝着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而经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则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②国际经济的自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如何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节省政府的施政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自然成为各国执政者面临的核心课题。在此情况下,思考政府改革以缓解财政经济压力,追求国家竞争力必然成为一项重要策略。
(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都市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消费者保护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健康问题、种族歧视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②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间题,传统的政府功能确有力不从心之感,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保守、消极、被动,以及官僚制度的墨守成规、不负责任、衙门作风、繁文缛节、官样文章、腐败,均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在此情况下,政府改革的呼声日盛。特别是让公共服务回归社会、市场的呼声响起,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人影响
从20世纪70一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倾向的政党在西方执政,新右派的政治主张抨击60年代盛行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政治有许多重要缺点,认为政府之失灵比市场更为严重。在私部门领域可引进公部门之中,政治控制可获得强化、预算削减、专业自主性降低、公务员的工会弱化,以及半竞争性的架构将奋起赶走官僚体制天生的无效率的意识形态下,亲市场、反国家的信念大行其道,公共行政必然会寻求求助于市场或者类似市场的解决之道。
5. 何谓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的特性为何?
【答案】(1)政策问题的含义
政策问题是指经由政策制定者(或分析者)认定,进入政府议程而欲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政策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社会客观现象:②大多数人对上述现象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⑤政府的必要行动。
(2)政策问题的特性
政策问题的特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互赖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经常影响另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因而发生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在解决政策问题时,必须采取整体的观点,将问题视为整体问题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主观性。政策问题是人类对环境所采取行动的思考产物。由于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因此政策问题的解决必须有人文的关怀; 政策问题解决的力一法和知识也必须重视心灵的感受和设身处地的理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