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历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单选题

1. 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

A. “博爱互助”

B. “谋生济人”

C. “敬业乐群”

D. “爱国崇实”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的掌握程度。黄炎培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并将之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

,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 所谓“乐群”,是指校训。所谓“敬业”

“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对于黄炎培,一次次考试的难度都在不停的加大。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 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提出什么原则? ( )

A. 因材施教

B. 知行合一

C. 贵于改过

D. 随人分限所及

【答案】D

3. 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

A. 经验主义课程论

B. 学科中心课程论

C. 存在主义课程论

D.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理论的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实施分科教学。经验主义课程认为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课程的组织形式应该心理学化。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最终要以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则强调课程的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分析看待现代课程问题。

4. 下列学校中,不属于六学的是( )

A. 律学

B. 算学

C. 书学

D. 医学

【答案】D

5. 蔡元培对大学精神的解释是( )。

A.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B.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D.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之学府也”

【答案】C

【解析】“大学者,非谓有大楼指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出自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

,是儒家对大学的教育目的的梅贻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学》

,出自《复旦校和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之学府也”

歌》。大学是创造和保存人类文明的场所,是培养全面客观地了解和研究世界智者的地方。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这是蔡元培对大学精神的解释。

6. 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 )

A. 大都授

B. 下帷讲学

C. 讲论讲会

D. 转相授受

【答案】C

【解析】书院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在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开讲会风气之先的是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到了明朝中叶之后,随着东林书院《东林会约》的制定,

,把书院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讲会之风盛行。书院通过“讲会”

流。

7. 被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视为教学的“金科玉律”、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视为基础性教学原则的是( )。

A. 量力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系统性原则

【答案】B

【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他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并宣布运用直观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 而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是人的知识的惟一真实基础,同时也是教学的惟一真实基础,因而他将直观性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

8. 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 社会建构主义

B. 激进建构主义

C. 皮亚杰理论

D. 信息加工理论

【答案】D

【解析】西蒙、安德森、加涅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学习是信息的接受、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第二,学习的结果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第三,知识以命题网络或产生式被表征:第四,学习的重点是信息的编码。就是说,信心加工理论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可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在知识的表征过程中是被动地,所做的只是将外部的东西移到脑袋中去。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建构主义则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即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

9. 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

A. 《论语》和《孟子》

B. 《论语》和《中庸》

C. 《孟子》和《中庸》

D. 《孟子》和《大学》

【答案】D

【解析】“致良知”说是土守仁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

,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小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待虑而得”的“良知”

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 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

,以实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大学》的目的就是和为学做人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主张学习,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首要仃务就是“明人伦”就是“求放心”。可见,土守仁“致良知”的这个命题就是创造

性的综合自《孟子》《大学》。《中庸》主要讲了性与教,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庸)、修养的途径(自明诚与自诚明,尊德性与道学问)、学问的步骤(学问思辨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