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金融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商业银行何以具有信用创造能力?

【答案】商业银行通过自己的资产负债业务可以创造出信用,形成货币供给的一部分。 (1)信用创造的两大前提:①非现金结算。即客户在使用资金时可以通过转账结算,这样大部分存入银行续存的钱不必再取出,这样实际所需的现金只是货币总量的一部分。②部分准备金制。即商业银行不必将所有存款以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形式保存,其中一部分可以加以运用。

(2)信用创造的过程。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过程:

为了简单起见,假设整个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所构成。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 只考虑活期存款,不保留超额准备金,没有现金漏损。

假如,甲银行接受了其客户存入的10000元现金(原始存款)。在甲银行原来持有的准备金正好满足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条件下,该银行应再提取准备金2000元,并将剩余准备金8000元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这样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

当甲银行贷出8000元之后,其取得贷款的客户必将这笔款项用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款项全部存入乙银行。乙银行既然已取得了存款,并且在不留超额准备金的假设下,它也必将根据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提取准备金1600元,然后,将剩下的6400元,然后,将剩下的6400元又贷放出去。于是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发生了如下变化:

同样,乙银行提供的6400元贷款,也将被贷款人用于支付给其他银行(如丙银行)的客户,从而使丙银行也取得存款6400元。丙银行也同样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各金比率一一20%,提取准备金1280,并将余下的5120元用于贷放。这样,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至此,银行存款已由10000元增加到24000元。其中,甲银行的10000元存款是原始存款,而乙银行的8000元存款和丙银行的6400元存款都是派生存款。乙银行的8000元存款是由甲银行的贷款所引起的,而丙银行的6400元存款又是由于乙银行的贷款引起的。多倍存款创造过程正是通过一家银行的贷款引起另一家银行的存款所实现的。至此,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并未完成,存款货币的扩张还将继续进行。从理论上说,这种扩张将一直进行到全部原始存款已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从而任何一家银行都已没有任何剩余准备金可用于存款为止。

因此可见若D 表示存款总额,R 表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本例中,这一准备金来源于原始存款),r 表示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则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可用公式表示为: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款乘数。

如果考虑定期存款,超额准备和现金漏损,设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表货币乘数,则有:

2. 什么是利率? 它是如何分类的?

【答案】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一利息/本金。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经济生活中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

(1)按照计算日期不同,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年利率是指按年计算的利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月利率是指按月计算的利率,通常用千分数(%。)表示; 日利率是指按天计算的利率,通常用万分数()表示。三者可相互换算:

年利率=12×月利率=365×日利率

日利率=(1/30)×月利率=(1/365)×年利率

(2)按照计算方法不同,利率分为单利和复利两种。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其计算公式是:

式中,I 为按单利计算的利息额,p 为本金,r 为利率,n 为借贷期限。其本利和S 的计算公式为:

与单利相对应,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通称“利滚利”。复利有终值和现值的概念之分。终值也称本利和或到期值,是指本金在

代表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e 代表超额准备率,t 代表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k 代表现金漏损率,m 代

约定的期限内按一定的利率计算出每期的利息,将其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到约定期末的本金和利息的总额,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 为终值,其他符号含义同上式。

(3)按照性质不同,利率又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两种。名义利率是指货币数量所表示的利率,通常也即银行挂牌的利率。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差数。实际利率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较为简单但比较粗略的计算方法,其公式为:

R=r-p

式中,R 为实际利率,二为名义利率,p 为通货膨胀率。

另一种是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其公式为:

(4)按照管理方式不同,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确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间内,利率不因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稳定不变。浮动利率是指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确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各有其优缺点。固定利率便于借方计算成本、贷方计算收益,但有一定的风险。在期限较长、市场利率变化较快的情况下,借贷两方中必有一方受损。浮动利率可以减少市场变化的风险,但不便于计算与预测收益和成本。我国现在所说的浮动利率是指各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在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基础上按一定幅度上下浮动的利率。

(5)按形成的方式不同,利率可分为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两种。官方利率是指一国政府或货币管理当局(通常为中央银行)所确定的利率; 市场利率是指借贷双方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利率。在一般情况下,官方利率比较稳定,而市场利率的起伏波动则比较大。

3.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答案】国际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

(1)监管理念方面,发生重心转移。注重加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合作,变“猫鼠对立关系”为“脑与四肢的协同关系”。即监管者激励良好的金融操作,在于令金融机构的管理层感到金融监管在协助自己朝监管目标靠拢。

(2)监管机制方面,走向多元化。突出地表现为国家专门监管机制、银行内控机制及自律机制的齐头并举。多元化监管机制实现的关键在于引入市场约束,强化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便于存款户、投保者、股东等多方市场主体及时掌握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3)监管模式方面,向功能型监管转变。所谓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督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其优点主要是能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