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苏湖教法分斋教学中,仍然注重传统经学学习的是( )
A. 经义斋
B. 治事斋
C. 体用斋
D. 儒经斋
【答案】A
2. 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下午对调。这种做法属于( )。
A. 二部制
B. 工读制
C. 复式教学
D. 合作教学
【答案】A
,是为了节【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二部制也叫做“葛雷制”
省教学资源,主要是说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上午上课,另一部分学生则在体育馆等等地方活动,下午的时候再互相调换地点,这样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复式教学主要是说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年级放在一起,老师给一个年级讲完,再给另外的年级讲课。工读制,主要是说把做工和学习结合起来。合作教学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人际合作和互动。
3. 同概念一样,规则也有正例、反例。下列表述能体现桑代克“效果律”正例的是( )
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得寸进尺”
C. “入乡随俗”
D. “吃小亏占大便宜”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桑代克“效果律”基本观点的把握情况。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当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满意律); 反之,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烦恼律)。简言之,满意的结果会促使学习者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其放弃某一行为,“得寸进尺”就是因结果满意而使个体积极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的典型表征。对于题目题干的正确理解是很重
要的,这道题还同样考查了对选项的理解。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4. 下列哪项不属于蔡元培改革北大所提出的措施? ( )
A. 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B. 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C. 设立校董,确立校长负责制
D.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
【答案】C
5. 古代斯巴达人为年轻一代所提供的教育主要是( )。
A. 文雅教育
B. 文体教育
C. 职业教育
D. 军体教育
【答案】D
【解析】斯巴达实行专制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经常与其他城邦发生战斗,形成了以体育和军事训练为特征的教育制度。
6. “升舍”制度是( )创立的。
A. 元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明代
【答案】B
7. 关于终身教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B. 终身教育主要是为了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c. 终身教育涵盖了人的一生,不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D. 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答案】B
【解析】在教育目标上,终身教育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B 项的说法过于狭隘。
8.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
A. 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B.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C. 注意、期待、相关、集中
D. 明了、联合、提示、巩固
【答案】B
【解析】在对儿童学习活动心理学认识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指出,仟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2010年该考点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9.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答案】C
10.宋代书院发展中,在学术争辩和讨论中创立了( )制度。
A. 讲会
B. 会盟
C. 会讲
D. 研讨
【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1.率性发展
【答案】率性发展是关于个体发展的一种思想,《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天赋之性是人的修道之谓教。”这是继承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
,修明和推广这个道,就称作“教”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顺应和发扬这种本性称作“道”。教育即
,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进而调节人的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
日常言行和喜怒哀乐之发,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12.洋务教育
【答案】洋务教育是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过程中举办的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方面。其主要活动分两部分:一是兴办新式学堂:二是办理留学教育,派遣学生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洋务派举办的学堂,无统一
,比旧的学制,未形成学校系统。教学内容除“四书”、“五经”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艺”
学堂讲求实用,并开始将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有些学堂还学习万国公法、外国史地等人文科目。洋务教育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封建主义的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