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907汉语与写作[专业硕士]之现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同形词

【答案】同形词是指字形相同,但是意义不同,且意义没有关联的词语。包括依据不同的意义所造的字形偶然相同的字; 由十形借造成的表不不同词造的字形相同的字; 由十早期表意字一形多用造成的字; 由于字形演变、简化、讹变造成的同形字。同形词主要分为两类,即同形同音词和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是指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都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一组词。例如现代汉语中的“牢狱”的“牢”和“牢固”的“牢”,“年老”的“老”和“老远”的“老”。同形异音词是指拼写相同,但发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词。如:minute (n. 分钟)和minute (adj. 微小的)。

2. 音位

【答案】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例如说汉语普通话的人通常认为“埋”“麻”“忙”三个词里都包含同一个元音“a ”,一般在标音时也都写作[a],其实这三个词的读音是

[mai][mA]

有前后差别的[a][A]。在汉语普通话中[a][A]

因此同属于一类。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a]。

3. 义项

【答案】义项是指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它原是辞书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单位。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一个词几个义项,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别的义项不适用,因此它们存在一种互补关系。义项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前者是基本的、常用的义项; 后者是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4. 语法性质

【答案】语法性质是指与语音、词汇相比所具有的特征,相当于“语法功能”。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抽象性是指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稳固性是指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要缓慢得多。民族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时也表现在语法上。

5. 兼类词

【答案】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A 和B 两类词的语法功能,意义上又有密切的联系,这

,它们分别包含了发音时舌位的不同并不区别意义,不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

是兼类词。汉语里兼类词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名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经历”; 一种是名词与形容词的兼类词,比如“错误”; 还有一种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讨厌”。词语的兼类是一种词语活用现象,兼类只是就词的静态形式而言,一旦词汇进入具体的语境,它的词类也就确定了下来。

6. 平仄相间

【答案】平仄相对,是指一联之内的两句上下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上下对应相反。在近体诗里,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也就造成了诗词音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适当注意平仄变化,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使作品获得音乐美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7. 偏旁

【答案】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偏旁由笔画构成,一个偏旁由一个或更多的笔画构成。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这是采用“两分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的认识。由于汉字结构复杂,许多汉字并不是左右结构的。所以,不再区分左右,一律称之为“偏旁”。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固、圈、围”中的“口”,“偏、翩、篇、匾”中的“扁”,都是偏旁。

8. 会意字

【答案】会意字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的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称为会意。用会意字造出的字是会意字。会意字有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两类。比如说“武”,从戈从止; 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不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不武力的意思。

9.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从而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它也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孽乳现象。

10.主谓谓语句

【答案】主谓谓语句是指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从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和主谓短语里的主语(称为小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以及其间的关系等方面来看,主谓谓语句大体有五种类型:①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施事——动作。②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受事——动作。③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④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⑤大主语前暗含一个介词“对、对于、关于”等

等。

二、分析题

11.用相应方法分析下列短语、单句和复句。

(1)塑料不腐烂分解是一大长处,因为当塑料垃圾被深埋,它永远不会变成任何有毒的化学(2)城里有许许多多的事他不明白,听朋友们在茶馆里议论更使他发糊涂,因为一个人一个说法,而且都说的不到家。

物质污染人类的环境,即使是被焚烧,人部分塑料也不会释放出有毒气体。

(3)东北林业大学组织专家教授深入灾区进行实际考察。

(4)没有穿破的衣服。

(5)利用这些单位的资金、人员解决社区服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答案】(1)该句是一个二重复句,从“塑料……人类的环境”是第一层因果复句,从“即使……有毒气体”是第二层假设复句。

(2)该句是一个二重复句,从“城里……一个人一个说法”是第一层因果复句,从“一个人人一个说法……说得不到家”是第二层并列复句。

(3)该句是兼语句,“专家教授”既是大谓语“组织”的宾语,又是小谓语“深入灾区进行实际考察”

(4)该短语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意为“缺少穿破的衣服”,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意为“衣服还没有穿破”。

(5)该短语是连动式,动词“利用”和“解决”是连动式里的两个动词。

12.辨析下列两组同义词:

(1)安静、宁静 (2)反应、反映

【答案】(1)①相同点

a. “安静”和“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b. 二者都是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都可以修饰名词,构成偏正结构; 还可以作谓语。

②不同点

a. 理性意义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例如“大家安静一下”。“宁静”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和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例如“公园里十分宁静”。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安静”的使用范围比“宁静”大一些。

b. 色彩意义

安静是一个中性描述答的词,既可以用于褒义语境,如,“这安静的环境让人舒服”,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