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同济大学化学工程基础之物理化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双液原电池中为什么常用KC1饱和溶液做盐桥?

【答案】双液电池中常用饱和KC1做盐桥是为了消除液接电势。因为且盐桥中的浓度高(饱和),插入溶液时,盐桥中

要来自盐桥,且

向溶液的扩散占主导地位,盐桥与两极电解质溶液间的扩散主

的扩散速率几近相等,盐桥两端扩散方向相反,因而产生的扩散电势可以

互相抵消,从而基本上消除了两电解液间的扩散电势。

2. 在电流密度为条件下,在电极上的超电势分别为

试写出在一混合

电极作为阴极电解时,混合电解质溶液(各个离子浓度均为

己知

:的溶液中插入

考虑)中离子析出顺序。

【答案】超电势与电极材料、电极表面状态、电流密度、温度、电解质性质和浓度等有关。已知氢气在柏和锌电极上的超电势均大于零。推断其在Ni

电极上的超电势也大于零。又由于

的平衡电位均小于零。推断在相同离子浓度的条件下

,电极上的析出电势大小排序为:

即,

电极作为阴极电解时,离子的析出顺序为

3. 写出一维谐振子的能级公式,振动量子数的取值规定以及能量的统计权重(简并度)。

【答案】

4. 简述Tyndall 现象。

【答案】

现象是胶体对光的散射现象。若令一束会聚的光通过溶胶,则从侧面可以看

小于入射光波长而发生光散射作用而

到在溶胶中有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Tyndall 效应。Tyndall 效应是判别溶胶与真溶液的最简便的方法。Tyndall 效应是因为溶胶粒子直径

引起的。Tyndall 效应的另一特点是,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光柱有不同的颜色。譬如溶胶,在光透过的方向观察,呈浅红色;而在与光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则呈淡蓝色。

5. 在三氧化二砷的饱和水溶液中,缓慢通入可制备溶胶,为稳定剂。

(1)写出胶团结构式,说明胶粒的电泳方向。 (2)说明电势与表面电势的主要区别及(3)电势?

第 2 页,共 22 页

电势的物理意义。

何者聚沉能力最弱?电解质引起聚沉是影响斯特恩双电层模型的哪个

【答案】(1)采用胶团结构:(2)主要区别

:时,才能呈现出

(3)因的物理意义:

为稳定剂,即胶粒易于吸附离子带负电。 胶粒带负电。

电势是切动面与液体本体之间的电势差,只有固一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电势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

电势越大,表明胶粒带电越多。

可知,

中正

电势;表面电势(热力学电势)是固体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胶粒带负电,故起聚沉作用的是正离子。比较

离子的价数最低,聚沉能力最弱;电解质引起聚沉影响电势的大小。

6. 何为化学势?化学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化学势适用于什么体系?

【答案】①混合物(或溶液)中组分B 的偏摩尔吉布斯函数即为B 的化学势。

②物理意义:恒温恒压条件下,在指定组成的无限大体系中,加入1 mol 物质B 引起体系的Gibbs 自由能的改变。也就是说,在指定条件下lmol 物质B 对体系的G 的贡献。化学势是强度性质,状态函数。

③化学势的适用范围是气体、液体,但对于固体而言,由于引入一种物质,系统的原有物质不可能保持恒定,即内能和体积将会相应发生改变,此时,化学势需要做出相应修正,用扩散势代替。

二、计算题

7. 已知氢气在25°C 时的标准熵为下的氢气从

绝热可逆压缩到

(氢气当理想气体)。

【答案】己知,根据.

(绝热可逆过程=等熵过程)

8. 1.0mol 理想气体由500K 、l.OMPa , 反抗恒外压绝热膨胀到0.IMPa 达平衡,然后恒容升温至500K , 求整个过程的W 、Q 、

【答案】系统状态变化

第 3 页,共 22 页

热容

计算终态的温度与压力,并计算此过程的

把0°C 、

己知

对恒外压绝热过程

又因为理想气体热力学能仅是温度的函数,故△U 可以表示为

所以

绝热过程整个过程吸热整个过程,

9. 在

反应

对理想气体,

的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T 的关系为

(1)计算300K 时,反应的(2)在300K 时,若反应开始只有

(3)求(2)中反应平衡系统的自由度数。 【答案】(1)若视300 K时,

|h

与温度无关,可视为常数,则

关系式,代入T=300K, 得

(2)300K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解得

(3)平衡系统的自由度: 10.

测定氧在某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作用,当平衡压力分别为时. 每千克催化剂的表面吸附氧的体积分别为

氧的平衡压力为若干?

【答案】朗缪尔吸附等温式可写成如下形式

题给数据代入方程,得

第 4 页,共 22 页

恒容升温过程

放在一真空容器内,求平衡时

的分压;

及(已换算为标准

状况下的体积),假设该吸附作用服从朗缪尔公式,试计算当氧的吸附量为饱和吸附量的一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