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宁波大学商学院812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答案】迄今为止,决策理论经历了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新发展的决策理论三个阶段。

(1)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理论认为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

(2)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赫伯特·A ·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行为决策理论抨击了把决策视为定量方法和固定步骤的片面性,主张把决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这是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

②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盲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所谓知觉上的偏差,是指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决策者仅把问题的部分信息当作认知对象。

③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④在风险型决策中,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决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

⑤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包

括:A. 决策者不注意发挥自己和别人继续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只满足于在现有的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 B. 决策者本身缺乏有关能力,在一些情况下,决策者出于某些个人因素的考虑做出自己的选择; C. 评估所有的方案并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可能得不偿失。

(3)新发展的决策理论

新发展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组织是由决策者及其下属、同事组成的系统。整个决策过程从研究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开始,继而确定组织目标、设计可达到该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比较和评估这些方案进而进行方案选择(即做出择优决策),最后实施决策方案,并进行追踪检查和控制,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最新的决策理论对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原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同决策过程的联系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

当今的决策者应在决策过程中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规范化的程序,应以系统理论、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并辅之以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最新决策理论把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它所概括的一套科学行为准则和工作程序,既重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又重视人的积极作用。

2. 90后【1990年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开始逐步进入职场,一般认为,90后员工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自信心脆弱、价值观更加现实,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信息和知识丰富等特点,那么,针对90后员工的特点,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激励呢?

【答案】对90后员工可以运用以下三个激励理论进行管理和激励: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己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而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在物质丰厚的现代社会,几乎所有员工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因此,企业应该对90后大学生的高级需要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①社交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且人们希望在一种被接受或归属的情况下工作,属于某一群体,而不希望在社会中成为离群的孤岛。90后员工相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但是在工作团队中也不希望自己被孤立于团体之外。因此,管理者要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让员工之间多交流、多合作。从而对团队产生一种归属感,增强员工的忠诚度。

②尊重的需要

尊重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 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受人尊重。自尊是指在自尸‘取得成功时有一股自豪感,它是驱使人们

奋发向上的推动力。受人尊重,是指当自己做出贡献时,能得到他人的承认。90后员工爱张扬自我个性,而自信心又脆弱。因此,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管理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奖赏为主,惩罚为辅的激励方法。

③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趋力。这种需要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胜任感方面; 二是成就感方面。90后员工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管理者在对90后员工分配任务时,以需要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工作,满足员工的胜任感和成就感。不可交予能力之外的任务,一面打击员工自信心,也不可交予过于简单的任务,这样不能满足员工的成就感。

(2)激励的强化理论

激励的强化理论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主要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①正强化

所谓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正强化的刺激物不仅包含奖金等物与奖励,还包含表扬、提升、改善工作关系等精神奖励。一种正强化是连续的、固定的,另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正强化。90后员工自信心脆弱,爱张扬自我个性,因此,管理者可以将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相结合,对员工进行正强化,鼓励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

②负强化

负强化是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实际上,不进行正强化也是一种负强化。负强化包含减少奖酬或者罚款、批评、降级等。其方式以以连续负强化为主。90后员工好奇心强、自信心脆弱,因此,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时,要注意员工的心理特征。但是,可以适当运用及时的惩罚手段,集中改变或修正员工的工作行为。

(3)目标管理理论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他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因此,管理者需要根据90后员工的心理特征,对组织的总目标进行分解,转换为各个部门和各员工的分目标。在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