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非参数检验

【答案】非参数检验指对总体分布形式所知甚少,需要对未知分布函数的形式及其他特征进行假设检验。常见的非参数检验有符号检验、秩和检验、中数检验等。其优点:(1)不需要对被检验的总体作出关于正态性或其他特定分布的假定;(2)容易理解、容易操作、应用范围广。缺点是功效较低,因为它常会丢失数据中的信息。经常属于大样本检验。

2. 分层随机抽样

【答案】分层随机抽样是抽样方式的一种。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层),再分别在每部分中随机抽样,这种抽样的方法称为分层随机抽样。总原则是:各层内的变异要小,层与层间的变异越大越好。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总体己知的信息,其样本代表性及推论的精确性一般优于简单随机抽样。对于同一总体,n 相同时,分层抽样误差小于简单随机抽样误差。

3. 参数

【答案】参数(parameter )在数理统汁中,反映一个统计量或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的参变量。对于参数统计来讲,分布依赖的参数是有限个数(其实只确很少几个)。只要参数确定,则分布也确定了。参数可在一定允许范围内取值。它便确定了一个分布族。如正态分布与两个参数。它们的取值允许范围是

的参数不是有限的,其统计方法只能是非参数方法或自由分布方法。

4. 样本

【答案】样本(sample )亦称“子样”,统计学术语,指按一定规则从统计总体中抽取的若干个体的集合或对总体X 的n 次观测结果

独立样本。

根据样本容量(通常以30为界线)的大小,可区分为大样本和小样本。根据两样本来自的两总体是相关还是独立,可分为相关样本和只含有

。对于非参数统计来讲,分布依赖

二、简答题

5. [1]从某个人多次视反应时测量结果随机抽出40个数据,再从其听反应时的多次测量结果

,,中随机抽取40个数据进行视、听反应时差异检验时按相关样本还是按独立样本进行为什么?

[2]按题[1]方法收集数据,每个被试只收集视、听反应时数据各一个,如果共有40个被试测进行视、听反应时的差异检验时按相关样本还是独立样本进行,为什么?

【答案】[1]应该按照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检验进行。若两组随机样本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则称两组样本是相关样本。相关样本数据的获得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匹配的被试进行的观察,另一种是对同一个(组)被试进行的多次观察。视、听反应时是分别随机抽取的,因此属于独立样本。

[2]应该按照相关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检验来进行。因为每组视听反应时来自同一个被试,是一一配对的关系,因此,应该按照相关样本进行差异检验。

6. 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答案】(1)线性关系假设

X 与Y 在总体上具有线性关系,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假设。回归分析必须建立在变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的假设成立上。如果X 与Y 的真正关系不是线性,而回归方程又是按线性关系建立的,这个回归方程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非线性的变量关系,需使用非线性模型。

(2)正态性假设

正态性的假设系指回归分析中的Y 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与某一个

量Y 的一个子总体,所有这样的子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数记作各个子总体的方差都相等。因此经由回归方程式所分离的误差项e ,即由特定与实际值对应的Y 值构成变方差记作所预测得到的之间的差距,也应呈正态分布。误差项e 的平均数为0。所以,也有人指出线性回归中应满足变量X 没有测量误差这一严格假设,但在实际中很难满足,常常只是对X 的测量误差忽略不计。

(3)独立性假设

①指与某一个X 值对应的一组F 值和与另一个X 值对应的一组7值之间没有关系,彼此独立。

②指误差项独立,不同的X 所产生的误差之间应相互独立,无自相关

误差项也需与自变量X 相互独立。

(4)误差等分散性假设

特定X 水平的误差,除了应呈随机化的常态分配,其变异量也应相等,称为误差等分散性。不相等的误差变异量(即误差变异歧异性,),反应出不同水平的X 与Y 的关系不同,不应以单一的回归方程式去预测Y 。当研究资料具有极端值存在时,或非线性关系存

在时,误差变异歧异性的问题就容易出现。违反假设时,对于参数的估计检验力就会变得不足。

7. 线形图适合哪种资料? 绘制线形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常用的两种线形图是折线图和曲线图。折线图是由条形图中每个条形顶部的中点

连接而成;曲线图是折线分布均匀后比较光滑的线形图。绘制要点如下:

(1)横轴表示时间或自变量,纵轴表示频数或因变量;

(2)纵轴从零点开始,零点在纵轴与横轴相交处,称为原点(对数尺度除外);

(3)线和横轴间不应有说明文字或数目等。线条要粗于坐标纸格线;

(4)若横轴表示组距,坐标轴上刻度只需表明组距起点的数值或组中值,线图上与横轴各组段相应的点应画在该组段中点的垂线上;

(5)根据资料的性质,横轴与纵轴可分别取对数单位,也可以同时取对数单位,分别取对数单位时称作半对数曲线,横轴与纵轴同时取对数的称为对数曲线。

8. 如何确认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是否肯定有因果关系?

【答案】(1)因果关系是指某一些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些变量发生变化的关系。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可能有中介变量);可以是一因多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符合的条件如下:有可解释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不能是虚性关系(即一种关系被另一种关系取代后,原来的关系被证明不成立);因果决定的方向不能改变等。

(2)确定因果关系的途径。

①归纳法

a. 求同法,也称契合法,是指被研究现象在不同事例中出现,而每个事例的先行情况中只有一种相同,其余均不相同,这种相同的先行情况便可能是该现象的原因。

b. 求异法,也称差异法,是指被研究现象在一个事例中出现,而在另一个事例中不出现,而这两个事例只有一种先行情况不同,其余均相同,那么这一不同的先行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c.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综合,即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事例中只有一个相

同的先行情况,而未出现的事例中都没有这一先行情况,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d. 共变法,指在其他先行情况都相同、只有一种不同的情况下,被研究对象随着这一先行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e. 剩余法适合于复合现象的因果分析,影响复合现象的因素有多种,除去已知因果联系的部分,则被研究对象的剩余部分与其余影响因素之间必然存在因果关系。

②实验设计法

通过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确保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从而确定因果关系。

③统计分析法

例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因果关系。

(3)回归分析是通过观测值寻求一个或数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所以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