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612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上限效果”假说
【答案】“上限效果”(ceilingeffect )假说由J.S. 艾蒂玛和F.G . 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与“知沟”假说相反,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2. 操作化(opera}ionalization)
【答案】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的命题的过程。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力法必经的一个阶段。操作化的作用在于:①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 ②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 ③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3. 大众传媒的麻醉功能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f 睡觉的时间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4. 新闻框架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新闻框架”(newsframe )的学术概念。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
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即所谓“打包,’)。
二、简答题
5. 信息爆炸易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答案】信息爆炸使得“新闻的草率和浅薄,正在腐蚀着阅读它的人们的思想,损害人们持续地思索和专心一致的精神力量,降低人们的欣赏情趣……这种读物只有使人心变得冷酷,使良心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至于不再感受到痛苦。”其实,信息爆炸的后果远不止这些,从大的方面讲,还包括:
(1)信息泛滥
据日本《信息流通调查报告》估计,人类标准供给信息量每10年约增加4倍,而个人消费量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如此日积月累,过剩的信息必然堆积如山,最终会造成信息“雪崩’,、信息洪水,危害社会和人类自身。
(2)信息超载
这是指社会信息量超过个人或系统能力所能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并导致故障的状况。它表现为:受传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 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 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3)信息浪费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类应该予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但由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的无用信息所淹没,求知的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待信息洪水,这种大海捞针式搜寻的结果是,经常无奈地让一些有用信息与大量无用信息一起从身旁流走,从而造成了信息浪费。同时,这也浪费了为传播和搜集信息而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4)信息疾病
面对极度膨胀的信息量,人们受到信息爆炸、信息超载、混沌信息空间和数据过剩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引发了一系列信息疾病:有的手忙脚乱,焦虑不安,情绪暴躁; 有的消极被动,精神麻木,智力退化; 有的紧张害怕,草木皆兵、四面楚歌; 有的回避信息,抵制信息,破坏信息; 还有的自我封闭,残酷冷漠,心理变态。
6. 为什么“人民的选择研究”要使用固定样本设计?
【答案】为了全面准确地描述选民的投票行为,拉扎斯菲尔德使用了固定样本反复访问法。这是一种纵贯研究方法,颇能体现定量研究的严密性。
这种针对同一固定样本不同时期的倾向进行对比的方法可以排除因为样本自身的差异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误差,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无实验变量无关的因素(实验对象的的构成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等)造成的误差,保证了定量研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7. 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如何正确认识其研究方法?
【答案】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它既是一个方法论的概
念,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即经验性方法。
(1)经验学派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经验性方法论有以下=个基本前提:
①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以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揭示。
②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观性的科学方法。
③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因此,经验性方法论与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
(2)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
②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③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3)经验性方法并不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惟一方法,它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①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而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尤其是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单纯地用经验材料就能够加以说明。
②在目前的情况下,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
③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研究现实的社会微观现象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会的历史过程及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性。
④尽管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用“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但这一点在现实当中很难做到。
8. 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案】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阿尔都塞的关于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的观点,对“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1)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S. 霍尔、D. 莫利等人为代表。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基本观点
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signification )的独特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结构化等活动,每日每时地都在为社会事物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但“赋予意义”活动并不是客观中立的,其背后有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驱动。资本主义媒介的一种突出倾向,就是把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作为似乎得到广泛社会“合意”的普遍利益加以提示。
简单而言,“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