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感戴存在于人际间的互动中,是个体因受到他人或社会的恩惠而产生的一种积极情感认知和行动倾向, 它促使个体做出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亲社会行为。大学生感戴教育是社会各方面都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深入了解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做好大学生的感戴教育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感戴现状进行考察,探讨感戴与人格、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了感戴、人格、社会支持三者之间的路径关系。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大学生感戴现状的基本特点。(1)在感戴总分、感戴深度及感戴频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感戴频度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一年级学生的感戴频度分显著低于其它年级。文理科大学生在感戴总分及各维度上都没有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在感戴频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感戴频度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感戴总分和感戴各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2)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的感戴特点。不同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在感戴总分和感戴深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其感戴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父母亲职业类别、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感戴没有显著影响。
2.社会支持对感戴的影响作用。社会支持总分对感戴总分、感戴密度、感戴深度及感戴广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感戴及其各维度都显著预测作用。客观支持还对感戴总分及感戴深度有显著预测作用。
3.人格对感戴的影响作用。宜人性和外倾性对感戴总分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开放性对感戴频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4.父母教养方式对感戴的影响作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因子对大学生感戴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其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贡献最大;而母亲的否认拒绝对大学生感戴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5.人格、社会支持共同对感戴的影响作用。人格中的尽责性可以直接作用于感戴,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间接作用于感戴。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和开放性通过社会支持作用于感戴。总之,感戴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发展的,社会支持因素对感戴的激发、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