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32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祥

【答案】文祥是晚清洋务派大臣,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咸丰年间任军机大臣。I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命署步军统领,随恭亲王奕訢留北京与英法议和。次年,被任为总理衙门大臣。任职期间,倡导洋务“新政”,成为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咸丰帝病死后,

,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协助奕、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1862年(同治元年)

并任内务府大臣,兼都统。1865年,署户部尚书,率神机营赴东北镇压王达、马傻子起义。1871年,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次年,为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帝帝继位后,晋武英殿大学士,专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曾与奕诉等奏请办理海防六事,即“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又支持左宗棠进军新疆,加强塞防。1876年病死,谥“文忠”。

2. 校场口血案

【答案】校场口血案是指1946年2月10日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校场口发动了的一起残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血案,目的为破坏政协决议、坚持独裁内战、践踏人民民主权利。这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镇压人民民主运动制造的血案。在政协会议开会的第二天,重庆各界23个团体成立了“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每日在沧白堂举行演讲会,邀请政协代表演讲。国民党当局针对协进会的演讲,多次派特务、流氓到会场侮辱、殴打参加会议的报告人和参加群众;打伤演讲的政协代表郭沫若、张东荪等人,制造了“沧白堂事件”。1946年2月,重庆各界在校场口广场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会议开始时,国民党预伏的特务一拥而上大打出手,打伤主席李公朴,主席团成员马寅初、章乃器及新闻记者6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校场口血案”。

3. 威海卫之战

【答案】威海卫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军侵犯威海卫的战役。黄海海战后,李鸿章避让求和,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18%年1月20日,日军出动二十五艘兵舰运送陆军二万余人在荣城湾登陆,并以军舰封锁港口。1895年2月2日,日本占领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与陆军一起炮轰停泊在刘公岛和港内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受敌水陆夹攻,先后有四艘军舰被击沉,人员伤亡惨重。北洋海军中的部分海员爆发兵变,胁迫丁汝昌投降。2月11日,丁汝昌拒绝投降,被迫自杀。余舰十一艘为日军所获。至此北洋海军彻底覆亡。

4. 《何梅协定》

【答案】《何梅协定》是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主要内容是:①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②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

央军和宪兵第三团;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④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根据这一协定,国民政府丧失了在河北省的大部分主权。

5. 北京政变

【答案】北京政变是冯玉祥1924年10月23日在北京发动的一次军事政变。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受北方革命形势的影响,趁吴佩孚的主力在山海关一线与奉军激战之际,从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驱逐废帝溥仪出故宫,迫使吴佩孚停战。吴佩孚失败后率残部由大沽口逃往长江一带,直系军阀在京津一带的统治被推翻。冯玉祥将所部改称“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并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但又请段祺瑞出面维持时局。由于决策失误及张作霖的背信,北京政变成果被张作霖、段祺瑞攫取,冯玉祥辞职引退。

6. 《申报》

【答案】《申报》是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的商业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五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1911年创办的《自由谈》是它的著名副刊。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

7.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以及列席会议64人。会议着重听取和讨论了毛泽东所作的报告,特别是报告中提出的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分析了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了由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对党的政策,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属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特别提醒全党要戒骄戒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及糖衣炮弹,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禁止对党的领导人的个人崇拜。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惟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关键时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8. 《中国之命运》

【答案】《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并于1943年3月发表,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依据。《中国之命运》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该书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蒋介石集团的立场、观点及内外政策。《中国之命运》也是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新一轮反共的舆论准备。蒋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心理、伦理、社会、政治、经济五项建设,并在书中重复了对力行哲学的叙述,认为此哲学为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中国之命运》是是蒋介石发动第三

次反共高潮的宣言书,也是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作。

9. 行宪国大

【答案】在国民党军事失败、政治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的形势下,蒋介石为使其统治合法化,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所谓“行宪国大”,其中心议题就是选举总统、副总统,开始实行民主宪政。4月19日,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之后副总统的选举则集中突显了李宗仁、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蒋介石意欲让孙科当副总统,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意愿与孙进行竞争,最终以微弱优势胜出,4月29日,李宗仁当选副总统. 在外部危机、内部矛盾严重的情况下,行宪国大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激烈。

10.北伐战争

【答案】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从广东出师北伐。西路军占领湖南,攻克湖北武汉;中路军占领江西;东路军占领福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军事胜利。

二、论述题

11.简述三大战役的经过,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意义。

【答案】三大战役是指1948~1949间中国共产党发动的战略反攻的三次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决战中,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向北宁线锦州至唐山段发起攻击,15日首先攻占锦州,关闭东北大门,迫使长春守敌起义或投诚。接着在黑山、大虎山全歼从沈阳西援之敌,于11月2日解放沈阳及东北全境。至此,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47万余人。

意义:辽沈战役的胜利连同全国其他战场四个月来的胜利,使敌我双方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敌人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左右,解放军总兵力则增至300余万,使战争的预期大为缩短,同时也使我军获得了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为解放平津和华北准备了条件。

(2)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同80万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1948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领导这次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有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地方部队60余万人。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分三个阶段进行这次战役。解放军首先歼灭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于徐州碾庄地区,接着又奸豫南来援之黄维兵团,再歼由徐州西逃之杜聿明兵团主力。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敌军55万多人。

意义:至此,人民解放军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