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教无类
【答案】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原意是子}一么,历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他们都把“类”解释为“种类”。“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人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则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实行开放性的“有教元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2. 万木草堂
【答案】万木草堂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创设的一座新式学堂,是他讲学的场所。康有为采取个别谈话甄别的办法,招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有志于维新的青年入学。办学宗旨是培养兼通中西学说,德智体多方面发展的人才。著有《长兴学记》以为学规。康有为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开设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和文字之学四种课程。学生除听讲外,主要靠总结读书、写笔记、记功课薄,每半月旱交一次。康有为对功课薄反映的问题或做批示、或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康有为自仟总教授,另从学生中选出若干名高材生作为学长,带领学生读书。还要求学生练习演说、做体操和假期“游历”
万木草堂是一所由旧式书院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前后历时7年,期间他完成了-系列重要著作包括《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同时他还继续撰写《大同书》。这些著作也成为万木草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维新运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变法维新骨干,如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人,他们都成为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逃亡日本,万木草堂于1898年9月被清政府查封停办。
3. 学田
【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
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简答题
4. 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有: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学生学习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所存在的那些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即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学校的课程计划要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种训练智慧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因此,学校要提高智力标准,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学校还要注意“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
(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促使学生刻苦和专心地学习。因为只有强调“努力”,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共同要素”不感兴趣,那就要强迫他们学习。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加强教师的控制。但是,教师必须具有一流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的科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传授知识的能力,并能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自己的工作。
5. 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现实意义何在?
【答案】陈鹤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他主张中国儿童教育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儿童的朋友; 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他的“活教育”理论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而“活教育”的目的对当今教育工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把“活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甚至提出“要做世界人”。陈鹤琴这一思想的出发点在于:旧教育只重视读读书,“活教育”则重视做人。特别是当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的时期,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一个符合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要具备健全的身体。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因此具备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②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
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③要有创造的能力。陈鹤琴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时至今日,非常履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他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④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对十儿童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⑤要有服务的精神。陈鹤琴指出: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2)“活教育”的现实意义
抗战期间,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的精神。抗战胜利之后,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体现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他提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他的“活教育”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对后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教育目的的制定要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陈鹤琴在构建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体系中,并没有盲目地模仿外国的先进经验,而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有选择有鉴别地加以吸收,不再以模仿为基本手段。他的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原则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前提和基础,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②教育活动要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陈鹤琴的“活教育”是针对当时传统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的“活教育”重视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采用各种活动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做”。他指出教师小应将儿童禁锢在学校、局限于课堂上而应该鼓励儿童在探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世界。
③教育活动要重视教育实验的地位。陈鹤琴一贯重视教育实验,他通过在鼓楼幼稚园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及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中国化幼儿园途径。学习陈鹤琴重视教育实验的重要经验,把陈鹤琴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付诸实践并加以发展完善,这对当今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6. 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案】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各方面都给予耐心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谓之“全人生指导”。
(1)对青年问题的分析
杨贤江认为青年期是人的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因此青年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杨贤江考察了当时青年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有:人生观的问题; 政治见解的问题; 求学方面的问题; 生活态度的问题:职业方面的问题; 社交方面的问题; 家庭方面的问题; 经济方面的问题; 婚姻方面的问题; 生理方面的问题; 常识方面的问题。有见于青年问题的重要和青年问题乏有教育者关心,杨贤江创造性地提出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的主张,并通过《学生杂志》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