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州大学人文学院619汉语综合考试之语言学纲要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语

【答案】世界语是指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l887年创造的以世界通用为目的的语言,这种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美语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一字母一音,多音节词的重音一律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词根可以自由地复合成词; 派生词的构成可利用一套丰富的前后缀,方便灵活。世界语模拟自然语言,没有枯燥乏味矫揉造作的味道,简单易学。但是,世界语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表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

2. 双向聚合群

【答案】双向聚合群是指每个语音按照两个区别特征所组合成的一种聚合群。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由于一个音位常常有多个区别特征,所以同一个音位一也就常常同时处于多个聚合群。它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在结构上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

3. 聚合规则

【答案】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规则。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单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词形变化和语法范畴; 语言里的词按语法作用的不同而分成名词、动词等等的词类,在有屈折变化的语言里,名词、动词又有格、体等词形变化。

4. 词义的模糊性

【答案】词义模糊性是指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意义的一种的特征。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例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即使像“人”这样的词义,尽管所指是明确的,但词义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每个人的回答也绝不会完全一样。这些例子说明,一般词的词义多少都带有模糊性。

二、简答题

5. 谈谈你对语言的“任意性”特征的理解。

【答案】(1)语言“任意性”特征的含义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语言“任意性”特征的具体反映

①相近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其语音形式差异很大,同样表达“书”的意义,

汉语发音为,英语为"book" 。反过来,相近的发音,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意义完全不同。不仅是不同的语言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语音形式和意义的联系也是会变化的。语言符号的形式跟意义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只要为符号的使用者共同认可,一定的语音形式就可以与一定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才是可变的。

②就单个的语言符号而言,其形式和意义的关联,在很大程度受制于它所从属的符号系统,取决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同样是拟声词,汉语的“叮叮当当”所使用的语音材料和结构方式是汉语符号系统特有的,而英语中的“Jingling ”也是模仿类似的声音,但使用的语音材料和结构方式就是英语符号系统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也好,意义范畴也好,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和符号系统的其他形式和意义相关联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也是强调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6. “烫手山芋”(hot potato)是借词吗? 为什么?

【答案】借词也称外来词,它是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如果两个社会的接触程度不深,即地域上不相邻且只有一般性的物质交换或文化交流,例如像我国汉代同西域的接触或现代与西方的英、法、德、荷兰各国的接触这一类的情况,则借词在语音、语义、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

山芋,虽然是借词,但是,“烫手山芋”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已经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不再是借词。山芋煮熟后肉质比较松软,热山芋容易把人烫伤。因此,“烫手山芋”在中国文化中作为歇后语、俗语,指棘手的问题。可用来比喻要解决的事情很棘手,但是解决之后又得

到好处,多指要凭真才实学才能胜任时刻要冒风险的工作,或达到一个目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体。

因此,“烫手山芋”不是借词。

三、论述题

7. 从语言变体与社会特征、社会群体相联系的角度,论述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

【答案】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每个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就造成了语言的分化。根据社会分化的不同程度,语言分化为以下三种语言变体:

(1)社会内部的分化产生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相互的联系比较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之间的交际则相对稀疏。交际密度的不同,影响到语言创新的传播:社团内部的交际密度高,语言创新就能及时地在社团内部推开; 社团之间交际密度低,语言创新就不能及时地传播到另一个社团,从而各个社团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根据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称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这种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2)社会未完全分化的地域产生地域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地集体迁徙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于是,一个地区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形成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社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或增加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服从自己所从属语言的演变趋势,各地的说话人就会保持归属同一语言的语言认同,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就是地域方言。

(3)社会完全分化的独立区域产生亲属语言

在地域上未完全分化的社会由于某此战争或政治事件而完全分化一一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国家,并创制各自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在不同地域已经完全分化为不同的社会的条件下,各地说话人的语言认同一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再认为各地所说的是同一语言。这些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的、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称为“亲属语言”。例如,拉丁语随着占罗马帝国的解体,它的各个方言就发展成今天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独立的语言。

四、分析题

8. 从句法语义角度分析“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的异同。

【答案】(1)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个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句法关系就是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

这两个句子在句法关系上的不同点是:

“客人来了”是主谓结构,“客人”是主语,“来了”是谓语;

“来客人了”是动宾结构,“客人”是动作“来”的宾语。

(2)语义关系意义是句法最为基础的部分,是通过句法手段来表现的。最为基础的语义关系有两类:基本词汇单位之间的上下位限定关系或基本词汇之间的述谓关系。

①相同点:在两个句子中,“客人”都是施事,是动作“来”的发出者。

②不同点:在“客人来了”中,“客人”可以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确定的,也可以是未定的;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