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科技大学美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艺术的综合发展与门类的开放性?

【答案】(1)艺术门类的历史就是它们不断分离和获得各自特点的历史,这种分离现象在艺术产生初表现的尤为明显。

(2)对艺术样式和品牌来说,在艺术文化发展史上,在与不同艺术显露各自特点从而造成了艺术分离的同时,也发生着一个相反的过程,又在不断加深相互作用和相互综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种类。

(3)对艺术发展来说,追求自觉所导致的各种艺术样式的分化和独立的趋势,与各种艺术样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种综合甚至融合的趋势,只有同等意义,因此它们造成了艺术门类的不断增加以及艺术反应生活手段的不断丰富,而这正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4)开放性理论对于现代艺术发展的启发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艺术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在艺术的发展中,各种艺术种类之间相互综合,各门类之间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有一些现在作为独立门类的两门或多门艺术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的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

2. 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

【答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积极能动的反映生活,原因在于:

(1)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

(2)艺术家在创作中有选择地反映生活。

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艺术家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却寄寓着艺术家深刻、丰厚的社会理想。

(3)不同艺术家对同一对象的理解和创作存在差异。

艺术家用独特的加工改造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改造过的生活。不同的艺术家根据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源自于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验,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艺术作品对生活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艺术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社会生活对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第二位的。艺术的反作用取决于社会生活的状况,当社会生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艺术的反作用不那么清晰可见; 当社会处在激烈动荡阶段,艺术的反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3. 如何理解美术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

【答案】(1)美术家是美术生产全过程的主宰,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美术家的主体性首先体现于他作为艺术的主宰在实际创作中的地位。

(2)美术家的作用或者说职责,就是利用美术的手段和独特的方法技巧,去表达人类的情感,创造可供审美享受的精神产品,达到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目的。

(3)在整个创作活动中美术家的一切行为应该是完全自由的、独立的,他在全部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识别、判断、理解、分析、吸收、批判和取舍的能力和自由; 他在整个的具体创作过程中能够顺应自己对艺术的独到的理解,充分利用自己对具体艺术手段的把握,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意志,以最终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他对自己的创作成果拥有自主权。

(4)美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表现自我的真诚、善良和美好的艺术意志和艺术愿望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创作就是美术家“表现自我”的实践活动。

4. 美术家应具各什么样的艺术修养?

【答案】美术家的艺术生命在于不断的创造,而创造的根本条件在于其深厚的修养。美术家的修养应当是围绕着艺术创作进行的,最终的目的是为创作水平的提高服务。它主要包括:

(1)应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①天赋只是一个人成为美术家的潜在可能,最终能否成为专业的美术家首先要取决十这种天赋是否得到开发和施展的机会。这就是走向专业美术家所必须的第一步,即专业技能的训练。

②同样的专业技能训练不可能培训出相同水平的美术家,其中原因除了其他修养的原因外,还与美术家个人的艺术天赋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天赋高的美术家往往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比其他人的水平要高。

③如果一味依赖与自己的天赋而轻视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的话,那么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也只是妄想,原来再高的艺术天赋也会因此受到抑制。因此,对于一切选择美术事业的人来说,无论他天赋有多高,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都是未来创作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的必要修养。

(2)应具备进步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艺术情趣

审美观念是人们在生活体验中按照自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观照,最后形成了自己关于美的看法和态度。艺术情趣是在审美观念确定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艺术某一方面特殊效果和偏爱。作为严肃的美术家,审美观念及相应的艺术趣味应当是进步和高尚的。

(3)应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准

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整体的文化知识结构。就美术家而言,首先是与美术相关或相近的其他

艺术门类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如舞蹈、音乐、戏剧、摄影等等,再就是实际创作中可能涉及到的其他学科或门类的专业知识,如文学、历史、地理、民俗、服装,再推而广之又会涉及到政治、经济、语言等众多领域。美术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不只是出于知识结构上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从其他领域的修养中获取启示和灵感。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助于美术家思想水平的提高。

(4)应具有深切的现实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美术家一切的艺术行为都被打上了生活的烙印,都是其生活体验的反映。美术家深入生活既求广泛和深入,又不应事无巨细地去面面无遗地体察,而是应从创作的实际要求出发尽可能全面地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美术家对生活的体验既有直接的感受,也有间接的获得。

二、论述题

5. 试论《石涛话语录》中所说的“无法乃为至法”这句话。

【答案】《苦瓜和尚话语录》是中国画“黄山派”的创始人石涛所著的清代绘画理论著作,在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占有重要地位。在《话语录》的第三章中,石涛说道:“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1)来源

石涛阐述了释迎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传与禅法时所说的法。即佛之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五灯会元》)

(2)涵义

到至高境界的人是没有一定的法度的,并非是他们真的没有法度,而是不拘泥于古人、今人乃至画家本人的既成之法,且重视主观情感的表现和自身的特点,是最高的法度。

(3)理解

①“有法必有化”

在石涛看来,有“法”必有化,画家既要学习前人的法度规则,但又绝不能受其所囿,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应该学法而变法。画家由于自我用我法,不为“法”役,“法”为我“化”,所以能达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画家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能进入一个创作自由的新境界。

②夫画天下之大法

“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工砖化。夫画天下之大法也。”

“经”指的是佛传的经及禅法,“法”字指的是“一画之法”。懂得了经,即可改变自己的位置,过去是照摹古人,走别人的路,是受别人的“法权”支配。通晓禅法及“一画之法”后,法权即由自己来掌握,并且能十分自如地作出选择,而达到变法。知道“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再进入无法”,以及“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之理,即是“一画之法”。

③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画家要对他表现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认识和审美情趣,在头脑中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才能把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