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温州大学商学院630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积聚
【答案】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并且资本积聚在增人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人了社会总资本; 但以这种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
2. 投资需求
【答案】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所谓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这部分投资为更新改造投资。所谓新增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
3. 所有制
【答案】所有制在本书中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在生产中通过人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性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从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一种形式的公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公有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
4.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合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服从于
垄断组织,并被用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如下:
(1)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和将私人企业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集中统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和平时期、在各国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已经成为涉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的生产关系体系。
二、简答题
5. 简述等价形式的三个特征。
【答案】等价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充当等价物的商品本身就是使用价值,它不仅把另一种商品内在的价值表现为外在的,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而且把另一种商品的价值量也明确表现出来了。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作为等价形式的商品是一定的具体劳动的产物,它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成为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材料,因此,生产商品这种等价物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形式的社会劳动。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本来是私人劳动的产物,但是,在商品交换时,商品却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发生作用,从而表明生产另一种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所以,生产等价物的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6.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其作为经济范畴,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2)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3)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不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
才存在。
(4)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财产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这样,产权在实现过程中就有着明确的经济界区,它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行为和权利界限。就是说,产权是被特定的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主体在一定界限内对客体的各种权利,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7. 如何理解工资的木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案】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因为:
(1)首先,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工人在出卖劳动力时,实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时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让渡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
(2)其次,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原因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3)再次,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 ①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看,劳动力的买卖和其他商品的买卖一样,买者付出货币,卖者付出一种和货币不同的商品,人们所注意到的只是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对等原则,至于买卖的这个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一般人是不会去深究的。
②从工资的支付形式来看,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这也使得工资被看作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③从工人的立场看,劳动是工人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他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看成是劳动所得。
④从资本家的立场看,他总希望以尽量少的货币换取尽量多的劳动,以便取得利润。实际上,这个利润是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但是,由于这个差额表现为资本家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的差价,因而资本家就把低价购买和高价出卖看作是利润的源泉,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⑤从工资的实际运动来看,‘是工人为资本家劳动的时间越长,所得工资也就越多; 二是劳动熟练程度不同的工人得到的工资不同,这也容易使人们误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4)最后,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痕迹,全部劳动表现为必要劳动或有酬劳动,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8.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案】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