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837电影基础理论[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女记者的话外音》

【答案】《女记者的画外音》是浙江电视台摄制的电视单本剧。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第4届)“飞天奖”单本剧一等奖。编剧:张光照、奚佩兰; 导演:奚佩兰; 摄像:王殿臣。剧情梗概:以一位目光敏锐的女记者视角,表现双燕衬衫厂厂长坚持“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厂宗旨,在同行竞争中与濒临倒闭的工厂携手同办联合企业,不询私情等一系列事迹。

2. 室内剧

【答案】室内剧是指在室内搭景,采用多机拍摄,同期录音并当场切换,在一个场次中以连贯表演的方式同步完成的电视剧。其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为素材,通过生活琐事表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和伦理道德; 人物活动局限在一定的生活场景内,主要通过对话交代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命运; 拍摄时往往采用基地化作业,室内搭景、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切换的电视制作工艺,成本低,生活周期短。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是《渴望》。

3. 知沟

【答案】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山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0年提出的理论假说而诞生,该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之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知识储备上的差异,社会交往的差异,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4. 受众

【答案】受众(audience ),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也就是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接受者,如果仅仅考量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属性,那么受众还包括广大的互联网用户也即网民。

二、填空题

5. _____是王刚曾主持的节日。

【答案】《综艺大观》

【解析】《综艺大观》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综艺类节日,内容涵盖了各个艺术门类,定位于各层次各年龄段观众。1990年3月14日《综艺大观》开播,曾名《文艺天地》。每两周一期,每期播出时间约50分钟。2004年10月8日,《综艺大观》因收视率不断下滑而停播。《综艺大观》历时14年,主持人先后有成方圆、王刚、倪萍、周涛、曹颖、沈冰和王玲玲等。

6. 湖南卫视1997年开播的综艺娱乐节目是_____。

【答案】《快乐大本营》。

【解析】《快乐大本营》是湖南卫视于1997年7月11日开播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是中国综艺娱乐节目的领头羊。主持人由风靡全球的“快乐家族”担任,即何灵、谢娜、李维嘉、杜海涛、吴听五人。《快乐大本营》为普通观众或草根团体及组合打造了一个展现个性的“全民娱乐”平台和分享快乐的机会,同时也极力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推介时尚、新奇的文艺表演形式,传递“快乐至上”的娱乐精神,突出了以观众为主体的“娱乐天下”的节目理念。

三、简答题

7. 简述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脉络、现状及困境。

【答案】(1)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践脉络

中国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历程中发育起来的。

①1978年,作为一家地方媒体,依托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电视栏目《新闻透视》。迄今为止,它可堪称中国内地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节日。

②1990年代初中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凋查性报道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中国媒介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生存压力骤增,新闻业新的竞争态势开始出现; 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驱动下开始出现各种利益分化,新的社会问题凸显。

(2)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和困境

①2003年前后,中国的新闻深度报道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②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力量以更加明确的方式体现出来。中国社会的断裂特征,直接作用于电视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所植根其中的社会环境,也时时渗透着新闻媒介的专业诉求。

③有媒介学者用“鸡蛋”来描述转型时期中国新闻媒介的报道范围,认为从结构上看,新闻报道首先有一个似蛋黄的核心,其内容不具弹性,不容置疑; 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则是如蛋白般的“诱惑性”内容,其特征是包容性强、弹性大、变化快,但贴近主流意识形态; 而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则被比喻为薄薄的蛋壳,隐喻的是新闻报道的边界。于是,对于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而言,多个两难选择始终存在:

a.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时代成分并存和多重利益分化,使得这类报道在面对大量可能涉及的内容时,担负着沉重的道义责任,却又时常力不从心;

b. 强大的市场驱动在一些时候成为道义责任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共谋。

④广播电视新闻深度类节目与中国新闻改革的发展脉络相一致,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类栏目的实践,呈现出宣传管理、市场需求和新闻媒介自身专业诉求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8. 简述受众的特征。

【答案】(1)大众传播媒介受众的特点

①规模的巨大程度

受众群体的规模几乎超过了各种各样社会群体,尤其广播电视传播的无远弗届,使得其受众群体的规模往往可以超越国界,是互联网出现之前最具有国际化或世界性的社会群体。

②分散性

受众分散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当中,收听早间广播新闻的听众,既有普罗百姓也有达官贵人,一部电视剧可以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与剧中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同喜同悲。

③异质性

即受众社会属性和文化特质的多样化。

(2)对于传播者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的特点

①不可见性

由于受众数量规模庞大,分散,异质性高,很难被精确描摹出来。然而,不管是管理、运作媒介的人,还是使用媒介的人,都会很有兴趣想知道究竟是哪些人在阅读报纸、看电视、购买音像制品或去电影院看电影。

②非群体化或曰碎片化

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显现得尤为突出。在自主性、分群化社会中,广播电视观众、听众和所有大众媒介的受众一样,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结构特征。受众非群体化的趋势与广播频率专业化、电视多频道的竞争不断互动,因此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广播电视从“广播”向“窄播”的转化。

9. 什么是主持人必备的职业素质?

【答案】从广播电视主持人岗位的独特性来看,这一行业对其从业者所提出的职业素质要求应包括几个方面:

(1)思维素质

作为广播电视行业的主持人,应具备以下思维素质:

①敏锐的发现力。发现力就是人们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外部感觉器官搜集信息、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②快速的发散力。具有快速的思维发散力能够帮助主持人全面、客观、历史、辩证地看问题,甚至可以通过对自己己有知识和形象的延伸、扩展乃至颠覆,产生全新的智慧火花,构成全新的观点或形象。

③深入的思辨力。主持人的思维品质不仅具备反应的速度,还须有较强的广度和深度,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