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应用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

【答案】广义的知识应用,指依据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而狭义的知识应用主要指作为掌握阶段之

一的知识的应用,即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其特点与意义如下:

(1)知识掌握过程中应用的特点

①应用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

掌握过程中知识的应用,其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把从一类事物中抽象与概括出来的知识,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使抽象知识同具体事物建立起联系的过程。

②应用不同于领会

知识的领会与知识的应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用是在领会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对知识领会的检验与发展。领会与应用在知识掌握的进程上是有顺序性的,不能任意违反。知识的领会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过程,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③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虽然也是通过解决各种形式的问题来体现的,但这些问题多是以课业问题的形式提出的。解决课业问题既可以表现为应用已学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也可以表现为应用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应用已学知识于社会实践,解决或发现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知识掌握过程中应用的意义

①应用是知识掌握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

通过组织学生做习题,解答问题,互改作业,练习等应用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反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原理等。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真正地掌握知识所必需的一个阶段。

②应用促进广泛的迁移

借助于抽象概念或一般原理的具体化,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其中的种概念或特殊的法则。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应用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迁移形式,但这种形式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知识掌握阶段。通过应用,可以促进知识的娴熟的掌握。只有熟练地应用知识,才有可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迁移即是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具体体现。

③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是他当前生活所急切需要的,而是为将来学习与工作做准备的。因此,学生不易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作用,也难以产生成就感。对培养学生的自觉的学习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加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有助于确立起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另外,通过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独立工作的习惯。

④应用有助于能力形成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应用又是保证知识掌握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因此,知识的应用是形成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 知识的各部分经过应用、练习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组块的形式在头脑中表征,占用工作记忆的空间较少,使得学习者能够在更自如、更有针对性地应对其他问题. 这一点正是能力的关键特征之一; 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把获得的知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技能联系起来,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整合,为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2. 什么是迁移? 它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1)迁移

迁称为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迁移不仅发生于同一类型的学习或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之间。

(2)迁移的作用

迁移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①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能够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也就是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建立,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②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在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时,在教材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有助于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3. 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答案】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其“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而且,“心、脑、手”这三种基本能力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各自的规律性,“支配每种才能发展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在这方面,裴斯泰洛齐从应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技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基本思想出发,主张在初等学校教育阶段,应开设广泛的基础知识课程。同时,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认为如果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依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则必定能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协调为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毕生都在探讨的重要课题。他认为,要使教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学化,首要的是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依循这三个阶段进行的。他说:“教学首先把混乱、模糊的感觉印象一个一个地呈现到我们的面前,然后把这些孤立的感觉印象以变化的姿式放到我们眼前,最后把它们跟我们早先已有的整个系统组合起来。清晰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裴斯泰洛齐主张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智中的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诚然,由于时代的限制,裴斯泰洛齐对人的心理的理解还不是真正科学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唯心论缺陷,但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毕竟不仅成为他自己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论、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育心理学化之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4.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答案】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称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