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6年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 2
2016年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 8
2016年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 .. 15
2016年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 .. 21
2016年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 .. 27
一、概念题
1. 土地生态系统
【答案】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其组成大致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部分。生物因子是土地生态系统内物能转化储存的主体,主要是指地上及地下动植物和微生物,也包括人类本身,共同构成系统的食物链网。非生物因子是组成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即所谓的环境系统,包括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貌地质环境等等。
二、简答题
2. 土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土地生态系统在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通过自然界的四大循环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它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具有本身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演替过程。其主要特征有:
(1)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2)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3)土地生态系统是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是人类的活动基地。
(4)土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3. 简述农业生态区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答案】(1)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态区位法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2)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工作过程
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工作流程,AEZ 法可分为如下6个主要步骤:
①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其中包括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源,并分别绘制出所要求的、相同比例尺的资源图幅。
②将气候资源清查中分别计算光温生产力图与光温水生产力图,并与土壤资源图叠合,并形成以各个农业生态小区单元为单位的农业生态区图。其中,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等两张图。
③在上述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进行匹配、修正与计算两个生态区图的每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土生产力(灌溉农业的生产力)与光温水土生产力(旱作农业的生产力)。
④在上述光温十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十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的基础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清查图,最后统计出每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⑤在上述有关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的水平问题,潜力的计算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
⑥按平均每人(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工种的统计)平均每天以至每年所需热量、合为平均粮食量,并按每一定行政单位内的土地生产潜力,来计算所能支持的人口数量。从而使土地生产蛋白质量,而折
4. 阐述下列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答案】(1)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气候生产力,可分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和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其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是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4)光温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5)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的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6)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7)生长期,是指农作物可以进行生长的一定期限。水分生长期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温度生长期是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
(8)农业生态区,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的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5. 阐述如下基本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1)土地类型,是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
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成的一种类型组合。
(2)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第三,在时一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6. 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答案】(1)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己被广泛应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型。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3)土地类型的命名方式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红壤山坡地。我国多采用这种命名方法。
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 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源地、梁地、峁地等等。
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