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假借字
【答案】假借字是指用假借的方法为某词配备的字,又称借字。假借是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来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代“六书”之一。
,假借来记录“自这种方法造出的字便是假借字。例如:“自”原是“鼻”的象形字闹(象鼻之形)
己”的“自”。
2. 派生词
【答案】派生词是指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词语,即附加式合成词。词缀在词根前称为前缀,
,,词缀在词根后称为后缀。例如汉语“第一”“第二”中的“第”“老张,“老三”中的“老”就是
前缀,英语的“read-er" (读者)、"voice-less" (无声的)、works (工作,单数第三人称)中的“一er" “一less" “一s ”等都是后缀。这些词都是由派生法构成的词,属于派生词。
3.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4. 连绵词
【答案】连绵词是指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义而不能拆开成两个语素的词。其中有
,如“忐忑”; 叠韵的(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如“仿徨”; 以及双声的(两个音节声母相同)
两个音节声韵都不同的连绵词,如“蝴蝶”。连绵词的最大特点是: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浑然一体,它们仅仅表示两个音节,不能拆开来解释; 即使这两个字原来各具有某种意义,这意义在连绵词中也己失去,所以不能望文生义。
5. 次方言
【答案】次方言是方言的一个分支。汉语主要有一七种方言,分别是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在七大方言内部又有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即为次方言。例如官话方言下属的次方言有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它们都具有官话方言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如西南官话的古入声字归阳平,华北官话以北京话为
代表而言,古入声字归入四声。
6. 北方方言
【答案】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①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②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广西西北③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
部,湖南西北角等;
④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和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7. 轻声
【答案】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例如“妈妈”、“桃子”、“里头”、“坐下”中的“妈、子、头、下”都读轻声。轻声音节的变化与语音的四种物理属性都有关系,主要表现在音长变短。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词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8. 辅音
【答案】辅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也称子音。
二、简答题
9. 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 换名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案】(1)“换名”的原因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换名的方式
①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②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③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④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
10.有人说不学“现代汉语”,文章照样可以写通。这种说法对不对? 学现代汉语有什么用处?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我国十分重视语言的正确使用。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的正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
意义。我们应当下功夫学好语言,应当运用现代汉语各部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来指导自己的
语言实践,努力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祖国语言的规范和健康而奋斗。
11.词义发展变化有哪几种原因? 其发展变化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案】(1)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①词所标志的事物、现象本身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词义的变化
“车”,从指“两轮中贯以轴,轴上承舆以任载”的以马为动力的陆上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到指“以电、汽油等为动力”的电车、火车、汽车等等。“车”的基本义指“陆上的交通运输工具”,虽没有变化,但内涵却丰富多了。
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高,引起了词义的深化
“云”,《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山川气”,合乎科学的说法应是“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现代汉语词典》)。
③人们循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点把词用来指与原义有某种联系的新事物、新认识,从而引起了词义项的增加或减少
“铁流”,由“流动的铁水”去指称“战斗力强的队伍”。“皮毛”,由“带毛的兽皮的总称”,去指称“表面的知识”。
(2)词义变化的途径
①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即词义的扩大
“残年”,由指称“一年将尽的时候”扩大到指“人的晚年”。
“老巢”,由指“鸟的老窝”扩大到指“匪徒、团伙盘踞的地方”。
②缩小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即词义的缩小
“小说”,由指“街谈巷议之类的异闻、琐记等等”,缩小指“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报复”原指报答恩和怨(《三国志·蜀·法正传》:“一冶之德,眶毗之怨,无不报复”),现缩小为“报怨”,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
③把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于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即词义的转移
“布告”,原为动词,是宣布、公告之意(《史记·吕太后纪》:“事已布告诸侯。”),现转移指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大众的文件,是公文的一种。
“明目张胆”由“无所畏避”的褒义,转移为“公开大胆地做坏事”的贬义。
12.在下面句子里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①问题彻底_____解决了。
②彻底_____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③问题解决_____不彻底。
④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_____解决。
⑤他认为应当认真_____研究。
【答案】①问题彻底_____解决了。“彻底解决”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彻底”是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