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2. 《译报》

【答案】《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纯翻译的抗日小报,1937年12月9日创刊,日出4开一张,由夏衍主持报务。该报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英、美、法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纸,但都经过编者的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地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地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并准确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深受读者欢迎。12月20日,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取缔。

3. 信息娱乐

【答案】信息娱乐在我国通常称为新闻娱乐化。信息娱乐指的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 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4. 徐彬彬

【答案】徐彬彬名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江苏宜兴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他在政治上认同改良,与立宪派、共和党关系密切。1916年起,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

京通讯。徐彬彬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掌故,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深受读者欢迎。另外,他对京剧颇有研究,所撰剧评多有创见。30年代起,徐彬彬长期担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在《凌霄随笔》、《凌霄汉阁笔记》等栏目连载文史短文,介绍我国文物、典章制度和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5. 邹韬奋

【答案】邹韬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6年10月起,他开始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对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使其深受读者喜爱。“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从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爱国者,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生活》周刊创造了当时杂志发行量的最高记录。《生活》周刊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邹韬奋继续创办《大众生活》、《抗战》等,成为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之一,死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邹韬奋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闻理论,如关于新闻言论自由、报刊要有特点和个性等,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也即是著名的“韬奋精神”。

6. 《华西都市报》

【答案】《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1日,是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它首创“市民生活报”定位,制定“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方针,自创“敲门发行学,,,创立“区域组合城市”的新型城市报市场策略,以自身的成功模式影响、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7. 旗报和牌报

【答案】旗报和牌报是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渊源于古代的露布,初见于汉朝,大量使用于魏晋隋唐等朝; 是一种书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旗帜的新闻传播工具。一般用来传播克敌制胜的消息,有时也用来发布张皇国威和声讨敌方的政治檄文。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牌报是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的。牌报的内容十分庞杂,目的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安定民心,瓦解敌人。

8. 《急选报》

【答案】《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万历八年(1580年)在北京出版,小册状,有报头,全部使用雕版印刷。正文部分逐个介绍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草草印出来的。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了。

9. 王芸生

【答案】王芸生开始为《益世报》写稿。1928年,王芸生担任《商报》总编辑。后被张季鸳发现,请进了《大公报》编辑部,负责编地方版新闻。1931年9月至1934年4月,王芸生完成了《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1935年,王芸生被提拔为《大公报》编辑主任。1936年4月,到上海任《大公报》上海版编辑主任。1938年)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发刊,王芸生任渝馆总编辑,社评委员会主任。1941年9月,张季莺病逝,王芸生就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在《大公报》的工作是辛苦的、勤勉的,在新闻编辑、采访,尤其是新闻评论的写作方面,是有贡献的。

10.RadioPeking

【答案】RadioPeking ,是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北京广播电台于1950年4月10日宣告成立,以“RadioPeking" 为呼号,用英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缅甸语、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7个外国语种播音,此外还用普通话、广州话、厦门话、潮州话和客家话对海外华人华侨播音,每天播音时问为11个小时。

11.《第一财经日报》

【答案】2004年11月15日,由上海文广、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三家集团共投资一亿元的《第一财经日报》发行。《第一财经日报》为对开大报,每周一至周六出版,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为核心,辐射至全国其他经济区域。《第一财经日报》涵盖了广播、电视、报纸,且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三跨”经营,打造了中国第一家跨媒体经营的财经传媒平台。

12.《新民报晚刊》

【答案】《新民报晚刊》是一家政治上“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民营报纸,1946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该报在创刊时便确定了一要进步、二要保全的办报方针,新闻报道采取“超党派”的立场,不论要闻版、本埠版,基本上采用本报记者自己采访的新闻稿,而不采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稿件。对于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消息,大多根据新华社广播稿改编,以本报南京、北平专电形式发表。解放后,《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4月改名为《新民晚报》。

二、简答题

13.《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1)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民报》号召人们起来“颠覆现今恶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报》的排满宣传不仅与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