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强学报》

【答案】《强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8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创办,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由徐勤、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强学报》的办报宗旨。《强学报》还不用大清年号而用孔子纪年,借以“托古改制”。该报的出版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慌,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后,上海强学会也被两江总督张之洞解散,《强学报》只出版了3期就夭折了。

2. 史量才

【答案】史量才是旧中国报业家,上海《申报》的总经理。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3年接办《申报》,1929年购进《新闻报》大部股权,意图组织报业托拉斯,受到挫折。九一八事变后,政治态度趋向进步,积极支持抗日运动。他举办申新通讯社,申报补习学校,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流通图书馆,出版《申报年鉴》,《申报月刊》、精制全国地图等,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引起国民党最高当局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被蒋介石派遣的特务暗杀与沪杭公路上。

3. 《点石斋画报》

【答案】《点石斋画报》是中国第一部时事和风俗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的旬刊,随《申报》附送并零售,由点石斋石印书局印行。《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副刊,其价值取向和对事件的态度与《申报》雷同,主要由“奇闻’夕、“果报”、“新知”、“时事”四者共同构成,以介绍社会新闻、世界风物、市民生活为主。其接受对象偏向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画师多为写实派画家,构图完整优美,线条生动细致,内容丰富,敢于触及时事,对研究清末的社会、政治、历史、艺术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刊出版至1898年停刊。

4. 网络监督

【答案】网络监督是一种新型的监督形式,它也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的。网络监督是通过网络的接触者或使用者在网络上进行报道、发帖等,对政府部门、个人等的相关行为或者是对相关事件进行检举、监督的一种形式,网络监督具有监督较为隐秘、监督范围宽泛、传播速度较快、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己经成为社会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

5. 《中国青年》

【答案】《中国青年》是中共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卜海创刊,周刊,挥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有: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 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6. 第四媒体

【答案】“第四媒体”通常指互联网,有时亦被称为“网络媒体”。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它包括如下四种类型:传统媒体的网络版; 由一家或多家传统媒体联合创办的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网络媒体:综合类网站:专业类网站。

7. 《军人日报》

【答案】《军人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训练部主办的对开大报,1926年4月1日在广州创刊,宗旨是:“提高军人之政治观念,使军队真正成为拥护人民利益之军队”,“提倡军民合作”,“促进国民革命”。它大量报道国民革命军各军的活动,反映军人的生活和要求,又向军人介绍全国下农运动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勾结活动,还刊载了关于苏联的消息。同年8月,在湖南衡阳改组为北伐军总政治部主办的《革命军日报》,先后在长沙、南昌、武汉出版,郭沫若、潘汉年、杨贤江继任主编。

8. 《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答案】《中华民国暂行报律》是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于1912年3月2日制定的一个简略的法令。该法令是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与报界进行的约法三章。其具体内容有: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9. 《中国工人》

【答案】《中国工人》是国共合作后出现的工人报刊中最重要的一份。1924年10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改为全总的机关报。起初刊期不定,后为周刊。主要撰稿人有邓中夏、刘少奇、瞿秋白等。《中国工人》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助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充分做好战斗准备。

10.“苏报案”

【答案】“苏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

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二、简答题

11.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甲·胃·是书写媒介的一种。文字传播时代依赖的是书写媒介,一切可以承载文字的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可以是书写媒介。如大自然提供的石头、泥板、树叶、树皮、甲骨、兽皮等,竹木经过简单加工后而成的简犊,质地细薄的丝织嫌帛,以及后来的各种纸。

(2)作为文字传播时代书写工具的一种,甲骨的历史意义在于,帮助人类从口头传播时代走向了文字传播时代,使有声无形的语言转换成了声形俱备的文字,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可以独立的方式永久地存在。

12.简述党的“一大”、“二大”通过的几个决议案中有关党报工作原则的主要规定。

【答案】(1)党的“一大’夕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个决议》,对党报巨作原贝撇了如下规定:

①“须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

②“应由党员直接经办和编辑”。

③“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

(2)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完全采纳了共产国际对党的报刊的要求,对党报工作原则做了如下规定:

①党的报刊应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

②“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

13.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答案】京报始于明代中后期的民间报房,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这些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成为京报房。

(1)京报的内容

京报的内容同官方发抄的邸报一样,也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只是在选择上略有差别,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宫门抄部分所发布的是当天上午或前一天的朝廷重大正式活动; 上谕部分主要照发皇帝的某些谕旨; 章奏部分所发布的主要是京内外官员们的题奏。除此之外,京报偶尔还刊登过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单和朝审犯人勾到单之类的稿件,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