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622体育专业基础综合之运动生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胆固醇逆向转运

【答案】胆固醇逆向转运是指高密度脂蛋白(HDL )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进行代谢的过程。通过该转运方式可将沉积在血管内膜上的胆固醇转运出血管,达到清除血垢、清洁血管的功能,从而维持血脂平衡。

2. 血凝(血液凝固)

【答案】血凝又称凝血,是指血液凝固的过程。当血管受伤出血时,立即形成凝血止血。止血由血管的损伤部位收缩,血小板黏附、聚集、变态,从而形成白色血栓,然后由血液凝固系统形成纤维蛋白完成止血过程。

3.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答案】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是指儿童少年各项素质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各项身体素质的増长速度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素质的发育速度也不一样。男女之间各项身体素质在12岁以前的差别不大,13〜17岁之间身体素质的性别差异迅速加大,女子逐年増长的平均值约为男子的50%。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加速期,身体发育的速度快、幅度大。性成熟期结束时,身体素质的增长速度开始减慢。25岁以后身体素质的自然増长结束,若不进行训练,身体素质一般不再进一步提高。

4. 超量恢复

【答案】超量恢复是指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反而会延缓。

5. 生理学

【答案】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科学。依据研究对象,可将生理学分为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6. 运动性血尿

【答案】运动性血尿是指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休息后血尿消失,不伴有其他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7. 残障人

【答案】残障人是指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在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心理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的人,一般特指民政部门认可的社会残障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有限,有许多医学残障没有纳入残障人的范畴。另外,有许多遗传性疾病也属于医学残障,如侏儒、白化病等。而一些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所导致的残障,通常不属于社会保障残障人的范畴。

8. 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第二信号即抽象信号(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或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二、简答题

9.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有什么区别?

【答案】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有以下区别:

(1)含义不同

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2)引起的原因不同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是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身体机能提前动员的两个不同阶段。前者是受运动条件刺激而引起人体生理机能发生变化的自然条件反射;后者是人为的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良好的赛前状态与适宜的准备活动有益于提高人体运动能力。

10.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

【答案】(1)关于运动训练能否导致肌纤维类型转变目前还有争论。分别是:

①一种观点认为,肌纤维类型组成是先天决定的,不能通过训练和其他方法得到改变。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运动员长时间系统地从事某一专项运动训练,可使肌肉结构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通过训练可导致运动员肌纤维组成发生适应性改变。

(2)不论运动训练能否改变肌纤维类型,但运动训练能使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特征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②酶活性改变

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有选择性增强,耐力训练可使与氧化供能有密切关系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的乳酸脱氢酶及磷酸化酶则

活性最低。

11.简述运动降压的可能机制。

【答案】(1)目前运动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的机制仍不清楚。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运动引起的降压效果,独立于体重和体脂的减少。

(2)运动锻炼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改变,这与血压下降显著相关,而交感神经系统又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认为由运动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下降是运动降血压的机制之一。

(3)运动的降压作用也可能与局部舒血管物质、胰岛素抵抗及肾脏的钠代谢(如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有关。

12.如何利用感觉间相互关系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

【答案】利用感觉间相互关系对提高运动技能形成的办法: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多种感觉机能的参与下,同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过程。人体各种感觉都可使肌肉产生正确的肌肉感觉,从而促使运动技能的形成。

(1)视觉

视觉在学习球类、射击等运动项目的技能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样,视觉在肌肉的协调活动、准确性、韵律感等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专门性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视觉能力。如扩大视野能力的训练、视敏度的训练、视深度的训练和视觉复合训练等。

(2)位觉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充分发挥位觉与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只有在本体感觉对时间和空间三维(上下、左右、前后)的感知具有精确的分化的条件下,才能在空中完成复杂的动作。如体操、跳水运动员在空中动作的掌握。

(3)听觉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听觉与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正确动作的频率和节奏感。如中长跑运动员在练习中,常常依据有节奏的声响调节跑的频率,建立正确的跑步节奏。

(4)触觉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还要充分发挥皮肤感觉与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以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如初学爬泳者下肢的打水动作,可用一个限制圈控制打水幅度,通过皮肤的触觉,建立正确的本体感觉。

(5)肌肉感觉

在教学过程和练习中训练学生获得对肌肉感觉的精准度,可以有力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的形成不仅与视觉、听觉、位觉、皮肤感觉有密切地联系,同时也与内脏感觉机能有一定的联系。在完成任何动作时各感觉机能都同时起作用,只不过不同的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