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我国关于饮食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历史较短,然而却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饮食史、饮食礼俗等方面涌现了不少专著和论文。不过,对地方饮食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名地名吃上,而对历史上那些地位并不太显赫的地方饮食文化研究有所缺失。本文以被饮食文化学界长期忽略的清代陕南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颇具特色的陕南饮食文化。
本文绪论部分从选题的意义、清代陕南地区饮食研究的现状分析、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阐明本文选题的重要性和清代陕南饮食文化研究的空缺,同时阐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从陕南自然地理环境(地貌、气候、河流、水文)入手,来探讨自然环境与文化形态的关系,说明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类型。通过叙述陕南自然地理环境,使人们了解了陕南的自然条件,并分析陕南自然地理环境和该地区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人口和土地、粮食作物及其生产、饮食资源及其分布三个方面来论述清代陕南地区的饮食资源。通过对人口和土地的论述,使人们了解人口和土地对饮食资源的制约性,并认识到饮食是在人、地共同协调下的产物。通过对粮食作物及其生产的论述,分析了清代陕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其生产情况。最后列表分析清代陕南的饮食资源,使人们能直观地了解清代陕南地区饮食资源的分布状况。
探讨了清代陕南地区的饮食加工。从对清代陕南地区谷物加工的工具和方式分析入手,进而探讨炊具和食品的制法。
从日常饮食、时节饮食、婚丧饮食、灾荒年间的饮食、饮食禁忌五个方面入手,全面地论述了清代陕南地区的饮食状况。通过对日常饮食、时节饮食、婚丧饮食的论述,使人们对清代陕南地区的饮食状况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灾荒年间的饮食比较特殊,通过对其分析,使人们对清代陕南地区的饮食状况的认识更加全面。而饮食禁忌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陕南地区的饮食风俗及其所蕴含的文化。
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全面揭示了清代陕南饮食文化所蕴含的五大特征,即米面为其主食、酒肉为其点缀、饮食兼具南北、饮食的地域性、饮食的功
能性。透过这些特征,使人们对清代陕南地区的饮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最后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