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之计算机网络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综合题

1. 试分别讨论以下各种情况在什么条件下是透明传输,在什么条件下不是透明传输。(提示:请弄清什么是“透明传输”,然后考虑能否满足其条件。)

(1)普通的电话通信。

(2)电信局提供的公用电报通信。

(3)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服务。

【答案】透明传输实际上是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当所传数据中的比特组合恰巧与某一个控制信息完全一样时,必须有可靠的措施,使接收方不会将这种比特组合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这样的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就被认为是透明的。

(1)由于电话系统的带宽有限,而且还有失真,因此电话机两端的输入声波和输出声波是有差异的,在“传送声波”这个意义上讲,普通的电话通信并不是透明传输。但对“听懂说话的意思”来讲,基本上是透明传输。但有时个别语音会听错,如单个的数字1和7, 这时就不是透明传输;

(2)—般说来,由于电报通信的传输是可靠的,接收的报文和发送的报文是一致的,因此应当是透明传输,但如果有人到电信局发送“1849807235”这样的报文,则电信局会根据有关规定拒绝提供电报服务(电报通信不得为公众提供密码通信服务)。因此,对于发送让一般人看不懂意思的报文,现在的公用电报通信不是透明通信;

(3)—般说来,电子邮件是透明传输,但有时不是。因为国外有些邮件服务器为了防止垃圾邮件,对来自某些域名(如.cn )的邮件一律阻拦,这就不是透明传输,有些邮件的附件在收件人的电脑上打不开,这也不是透明传输。

2. 试述资源预留协议RSVP 的工作原理。

【答案】资源预留协议RSVP 的工作原理:

RSVP 从含有“业务类别(TSpec )”信息的发送端发送一个路径信息给目的地址。

每一个支持RSVP 的路由器沿着下行路由建立一个“路径状态表”,其中包括路径信息里先前的源地址。为了获得资源预留,接收端发送一个上行的RESV (预留请求)消息。RESV 消息里有“请求类别(Rspec )”,表明所要求的综合服务类型,还有一个“过滤器类别”,表征正在为分组预留资源。路由器是靠“流的描述符”来识别每一个预留资源的。“流的描述符”即把RSpec 和过滤器类别合起来。

当每个支持RSVP 的路由器沿着上行路径接收RESV 的消息时,它采用输入控制过程证实请求,并且配置所需的资源。若请求得不到满足,路由器向接收端返回一个错误消息。若消息被接

受,路由器就发送上行RESV 到下一个路由器。当最后一个路由器接收RESV ,同时接受请求的时候,它再发送一个证实消息给接收端。当发送端或接收端结束了一个RSVP 会话时,则断开连接。

3. 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封装成帧,会发生什么问题?

【答案】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将发生帧数据错误,造成数据混乱、通信失败。

4. 试将以下的IPV6地址用零压缩方法写成简洁形式:

(1)

(2)

(3)

(4)

【答案】零压缩,即一连串的零可以用一对冒号所取代,一个地址只能使用一次零压缩。此外,可将每个分组前导零位去除做简化表示,但每个分组必须至少保留一位数字。

(1)

(2)

(3)

(4)

5 音频/视频数据和普通的文件数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这些区别对音频/视频数据在因特网上.

传送所用的协议有哪些影响?既然现有的电信网能够传送音频/视频数据,并且能够保证质量,为什么还要用因特网来传送音频/视频数据呢?

【答案】(1)音频/视频数据和普通的文件数据的区别:

①多音频/视频数据信息的信息量往往很大;

②在传输音频/视频数据时,对时延和时延抖动均有较高的要求。

(2)这些区别对音频/视频数据在因特网上传送所用的协议的影响:

在因特网上传输实时数据的分组有可能会出现差错甚至丢失。如果利用TCP 协议对这些出错或丢失的分组进行重传,那么时延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实时数据的传输在传输层就采用UDP 协议而不使用TCP 协议。由于分组的到达可能不按序,但将分组还原和播放时又应当是按序的,因此在发送多媒体分组时还应当给每一个分组加上序号。这表明还应当有相应的协议支持才行。要使接收端能够将音频/视频中本来就存在的正常的短时间停顿和因某些分组的较大迟延造成的“停顿”区分开来。这就需要增加一个时间戳,以便告诉接收端应当在什么时间播放哪个分组。

(3)用因特网来传送音频/视频数据的原因:

由于向电信公司租用电话线路的价格太高,而因特网传输信息要廉价很多,因此,虽然现有的电信网能够传送音频/视频数据,并且能够保证质量,人们仍然希望用因特网来传送音频/视频数据。

6.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案】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的服务。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 中被称为服务原语。

7.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案】数据: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基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

带通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码元: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称为码元;单工通信:即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又称双向交替通信,即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或接收传输;

全双工通信:又称双向同时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串行传输:逐个比特按照时间顺序传输;

并行传输:多个比特同时传输。

8. 某单位分配到一个地址块

(1)每个子网的网络前缀有多长?

(2)每一个子网中有多少个地址?

(3)每一个子网的地址块是什么?

(4)每一个子网可分配给主机使用的最小地址和最大地址是什么?

【答案】(1)在现在地址块的基础上再划分4个同规模的子网,需要两比特的二进制数来表示,故每个子网的网络目II 缀是26+2=28位;

现在需要进一步划分为4个一样大的子网。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