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民俗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历史地理学派
【答案】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这一学派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重视材料的搜集,以眼光开阔和论证翔实闻名。其不足之处是喜欢对民间文艺作品提炼出某种公式,考虑外部联系的作用较少。
2. 顾领刚
【答案】顾领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3.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二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4.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5. 郭璞的民俗观
【答案】郭璞的民俗观是郭璞接受上古流传下来的怪异神话并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对怪异神话进行解释的观点。他发现和收录了一些前人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谈到了炎黄帝族神系,群巫成集、木石崇拜、民间医疗、西王母不死药、
仙山和神祭等中国的神话传说。郭璞在他的神话注疏中,展示了一个谷食丰硕、无有差别的理想境界,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归纳,在从前的古籍中是很少见到的,而他受到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特别是他借助了佛教的创教说模式,引入上古的怪诞神话,帮助人们能够见怪不怪地接受祖先创造的神话遗产,更是对保存中国古代神活的一个贡献。
6.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7. 二次葬
【答案】“二次葬”是指待尸体腐烂后,拾骨装入瓦瓮再行埋葬,又称瓮葬、拾骨葬,。此类认为肉体与灵魂可分,人死之后,须等其腐烂,灵魂才能脱离其原先的附着物,获得再生的机会。死者过世后,其家人会先将尸体草草掩理,待一段时间后(两年到十年不等),尸体腐烂殆尽,拣拾遗骸残骨,用茶油或白酒洗净后按人体结构屈体放入陶瓮,另外找片风水宝地建坟墓埋葬。二次葬的历史由来己久,这种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流传至今,如东北的鄂温克、赫哲族等,南方的瑶族、壮族等。二次葬盛行是生者对死者的真诚怀念和对最先的崇拜所致。
8. 民俗工具论
【答案】民俗工具论是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的启蒙民俗思想。他们把民俗作工具,去反思政体,开化民智和从事补救社会弊病的工作。他们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俗都是通过神话传说来叙述的; 在中国,民俗中包含着产生本国的人种、群体、家族、道德、政治、宗教和国体的诸种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和情感因素等,要了解这些因素的由来,就必须认识本国的民俗。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成员还依赖于民俗,“自别其众于余众”,井且是中国自强图新的一种基础。但中国晚清社会的积贫积弱,也要从国民的陋俗上挖根源。改良派不主张推翻专制统治,他们对待民俗的态度,也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种思想给他们的民俗工具论带来了局限。但由于他们的米苏理论评价和相关活动,跟他们对国事的忧愤和对变法的热心宣传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二、简答题
9. 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答案】校园民间文学往往以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为题材,透露他们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顺口溜、笑话、流行语、鬼故事、智力游戏和怪谈等。
(1)校园顺口溜
校园顺口溜一般远离政治,只是学生拿自己开测。由于大学生活中恋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女生成为被关注和调侃的主要对象。围绕她们产生了“大一至大四女生不同风貌”、“某大学女生几回头”、“从后从旁从前看”等重要题材。这类顺口溜中的调侃毫不客气,在无聊的恶作剧心态中透露出处于特定年龄、环境的男生们对身边异性同伴的关注和对理想女性的追求、向往。此外还有许多顺口溜反映了大学生在生活娱乐、婚姻恋爱等方面的观念、要求。校园顺口溜是反映学生生活、校园文化的一面镜子。
(2)校园笑话
校园笑话是大学生对生活中发现的幽默滑稽的事件,加以夸张变动、编成笑话,用来娱乐和审视,也可以表达对这些事件的情感态度,如厌倦、欣赏、反对等。反映的生活内容多是学习、日常生活、爱情等,对象多是学生、老师、家长,往往能生动展示校园生活的乐趣和苦楚。
(3)校园流行语
校园流行语是经常挂在大学生嘴边的变异的语言。校园流行语的特点是代用语层出不穷; 众多的旧词新用; 在形容词前加上表示程度的“奇”、“乱”、“狂”、“巨”等,时常挂在学生嘴边。
(4)鬼故事
鬼故事和校园怪谈是大学校园的独特叙述样式,它们多产生、流传于学生的“夜谈”,与各校的具体环境、历史紧密相连。鬼故事在不同的学校或地区保留了大体的情节框架,在细节上有各种变化,或改变地名人名,或揉进富有地方、学校特色的因素,形成许多异文。这此鬼故事反映了大学生敏感、喜好猎奇、好幻想的心理特点,是校园民间文学的一些独特形态。
(5)智力测试游戏
大学生是智商比较高的人群,在他们中间常常会玩一些智力测验的游戏。这实际上是传统猜射谜语的活动在校园里的置换。智力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流行,多具有戏弄人的性质。这些题目大都诱使对方在对问题的问答乃至思考中受到愚弄。“脑筋急转弯”也是大学生们常玩弄的把戏,往往打破人们惯有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其正确答案常让人恍然大悟又哭笑不得。
总之,校园民间文学大多为学生自己编创的,传播的两端仍是日头的,由日头创作,最终落实于日日相传,只不过传播的中间阶段借助了“课桌”、校园刊物和网络等具有校园特色的载体。校园民问文学并没有改变民问文学的基本属性。
10.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传统岁时节日
①春节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②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