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楼柏安新艺术中心839艺术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答案】(1)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内涵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的变化,使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①“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绝不是干巴巴地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②“潜移默化”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③“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艺术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

2. 简述艺术家的含义及其特性。

【答案】(1)艺术家的含义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也是艺术创造的首要因素。艺术家是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首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唤起艺术情思,再把这种艺术情思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加以表现,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艺术家是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人,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

(2)艺术家的特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精神生产,更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征。正是艺术生产这些独特的规律,使得作为艺术生产创造者的艺术家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②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③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④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⑤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3.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

【答案】(1)艺术展览馆

艺术展览馆是艺术世界的中介体制之一,是美术接受和传播的重要机构和场所,它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他的作品走向社会接受过程的第一步; 从大众接受角度看,艺术展览馆是他们了解、感受当代艺术作品的最初环节,了解、感受当代艺术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的重要中介。

(2)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是艺术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中介。人们这里所说的新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与电台。形式有广告、报道、介绍和评论等。

(3)艺术出版社

①艺术出版社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复制发行,是艺术接受大众化的完成。

②艺术出版社可以把艺术理论家、批评家、艺术史家对艺术世界的思考,对艺术史及艺术作品的阐释、理解所写成的著作出版发行,给广大接受者以指导。

(4)艺术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是人类艺术史、文化史和艺术传统的保存者,博物馆中的艺术作品能永远与不同历史中的接受者对话、交流,使前述艺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成为可能。

(5)艺术市场

①艺术市场是艺术接受的中介环节

a. 艺术市场使成千卜万的艺术作品进入大众的家庭中,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b. 艺术市场中的主体具有调节、引导艺术自身的规律。

c. 艺术市场像其他中介体制一样,既联结一也隔离着艺术家与接受者的关系。

(6)艺术院校

①艺术院校的重要性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位为社会提供物质或精神产品的人,都首先是以一个学习者、接受者的身份开始的。

a. 首先表现在中小学及师范院校的普及性艺术教育方面。这种教育能提高整个社会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能力。

b. 其次是通过培养专业艺术创作人才来影响艺术接受的趋势与结构。

②艺术院校作为中介的特殊性

a. 它有一套行之有效和系统的教育方式,能使接受者在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中获得有关的艺术知识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b. 强制性

对于接受者来说,是否去艺术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或剧场观赏艺术作品,完全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对艺术的兴趣程度。但学校的艺术教育则不一样,‘白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有相应的强制性纪律促使接受者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c. 基础性

学校中的艺术教育是从人类己有的艺术传统中精选出精华的部分传授给艺术接受者的,这样,接受者在学校中学到的往往是那些有关艺术和艺术作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它的作用在于为接受者未来接触大量复杂的、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提供一些必备的条件。

4. 如何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与共同美感?

【答案】(1)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①共鸣现象的内涵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是指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时的现象。

②共鸣现象的特征

共鸣现象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和亲密无间的契合。

③达到共鸣的条件

a. 从客体方面来说

艺术作品本身必须在艺术水平和思想内容上是优秀的,富有艺术感染力;

b. 从主体方面来说

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 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

(2)审美活动中的共同美感

艺术欣赏中美感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们并不相互排斥、相互矛盾,而是共存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之中。

5. 文学作品中语言美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1)文学语言的准确性。即要求语言最恰当、最确切、最精炼地表现对象。

(2)文学语言的鲜明性。即要求语言清晰明确、新鲜活泼、富有特色。

(3)文学语言的生动性。即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灵活多变、错落有致,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4)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即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往往结合在一起,达到情韵浓郁、形象传神的效果,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如经其事,从中获得丰富隽永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