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区域经济学802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可以任意抬高垄断价格。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凭借对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品牌等排他性的独占权和市场势力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从理论上讲,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特别是通过垄断价格的形式获得的高额利润。
根据价值规律,虽然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都偏离价值,但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不会背离商品价值总额,即垄断价格不增加或减少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只是会使社会总产品价值发生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
垄断价格的制定与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有关,但并不是随意的,而要受以下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1)受商品需求的制约。如果商品价格定得太高,消费者因收入水平有限,就会寻求低价的替代商品,从而迫使高价商品的价格下降。
(2)受商品供给的制约。商品供给超过需求同样会引起商品价格下跌,这正是垄断企业在制定垄断高价时必须限制产量的原因。同时,为了不使高价成为诱致新资本进入垄断组织己进入的产业展开竞争,垄断价格也要定在能够成功阻止其他资本进入的适当高度。
(3)受产品成本的制约。过高的价格必然会导致产品销售量与产品产量的相应减少,引起设备利用率下降和产品成本上升,最终使利润减少。垄断企业在制定垄断高价时必须在价格和产量之间进行权衡,使之符合长期利润最大化日标。任何企业都不能不考虑市场容量而任意提高垄断价格。
2.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
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由于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结果使与工人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关的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二、论述题
3. 通货膨胀对社会主义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国家如何实现对货币流通的宏观调控?
【答案】(1)通货膨胀对社会主义经济产生的影响
通货膨胀即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现象。它的成因与经济过速增长所造成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和结构矛盾密切相关。
通货膨胀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破坏了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价格不断攀升所激起的消费需求改变了各种商品与服务的相对需求、相对供给和相对价格,使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严重失真,从而误导企业极力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严重地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会加大经济波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②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函待调整,但通货膨胀却使产业结构调整难于实现。这是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一般赶不上后续加工产品价格上涨,而加工产品价格可随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水涨船高,再加上基础产业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所以,地方和企业一般不愿投资。价格上涨刺激投资更大规模地趋向于短期可以获利的加工工业部门,而不是投向原先就较为薄弱的基础工业部门,这只会加剧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③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货币贬值意味着对居民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同比例的无形扣除和价值转移。价格上涨则使购买同量商品需要支出更多的货币,在收入没有增加或收入增加跟小上价格上涨幅度时,就会造成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分配不公和整个经济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如果通货膨胀率不高,还可以用增加工资收入的办法来补偿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但收入提高则蕴藏着收入一成本一价格轮番上涨、恶性发展的巨大风险。
④在对外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还会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2)国家对货币流通的宏观调控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国家实行较紧的财政政策,紧缩投资和消费支出; 实行较紧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提高利率等。这样经济过热的状况得到了较好的克服,国民经济重新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当社会总供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解决,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措施包括:适当放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适当的收入分配政策:深化改革等。
4. 论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说明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表现为:
①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
②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③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小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④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又使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新的历史时期,国力的竞争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要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键,而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战略选择。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要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为我国高起点加速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以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②要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③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④要大力发展教育,使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成雄厚的人力资本投资。
⑤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我国人口众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努力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