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4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有为

【答案】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之一。1895}-1896年,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宣传变法思想,随后在广东指挥《时务报》的筹办工作。1897年,在澳门与富商何廷光创办《知新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建立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30多种报刊。康有为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2. 《循环日报》

【答案】《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工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工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课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3. “三·一”事件

【答案】“月·一”事件是在港英政府当时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立场下,“左”派报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的结果。1951年12月,香港九龙东头村发生一场大火,使16000多人沦为灾民,因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大火是有目的的纵火案,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也大造反对港英当局的舆论。中共华南分局对此十分支持,决定于1952年3月1日派出慰问团到香港支持灾民的斗争。因此,3月1日这一天,港英政府如临大敌,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命令广东有关部门火速拦截慰问团,不准慰问团去香港; 同时通知《新晚报》立即刊登慰问团不再来香港的消息。但聚集的群众并不知内情,与港英警察发生了大规模冲突,警察开始射击造成多人伤亡,史称“三·一”事件。

第 1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