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北经贸大学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奥康的剃刀

【答案】奥康的剃刀是指理论构造中的一条方法论原则,在形而上学论战中被广泛应用。奥康认为,“用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能够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意即人们不应当设定比合适的哲学解释所必需的实体更多的实体。因此,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人们在面对具有同等解释力的两个或多个理论中,应选择使用了最少的假定与解释原则的那个理论。

2. 费希特的知识学

【答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指“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它关注的是事实的依据和知识的可能性。费希特认为先验哲学必须以第一原则为全部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一切区分都能从第一原则中推出来。他把哲学中第一原则的是非问题归结于人的性格的高低差别,这表现了他以实践理性为根本主张。他的知识学分为三个部分:①理论哲学,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整体; ②实践哲学,它的对象是伦理道德; ③关于公设的哲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包含以自然权利学说为特点的政治哲学、以未来为目标的奋斗哲学和以理性宗教为导向的宗教哲学。

3. 哲学是神学的碑女

【答案】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这句话表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托马斯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 他坚持了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场。虽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遵循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一贯特点。但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学的崛起。

4.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答案】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一种假说,把他在哲学中提出的思维模式同哥白尼在天文学中提出的“日心说”相类比。他认为对象必须符合知识,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动性。他还认为,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具有一套认识形式,由于其在经验之先并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因而使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哥白尼革命”的结果是消极的,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但这个消极限制可以转化为积极成果,即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这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5. 神学德性

【答案】神学德性是指托马斯关于道德德性的分类。托马斯认为德性是“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不仅可以是理智的,也可以是意志的,前者是理智德性,后者则是道德德性。其中后者又可以分为基本德性和神学德性。基本德性是以理智为标准的意志的习惯,比如正义、谨慎、坚切和节制; 而神学德性是指意志遵从上帝的启示以及使徒的教导,从而培养出的好习惯,包括圣保罗宣扬的望、信、爱。

6. 人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爱尔维修提出的,意即人的差异是因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制约。这里提到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及所接受的教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法律制度。他认为人生而平等,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认识事物的同等能力。人们的智力差别和道德上的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即由所处环境和所受的不同教育造成的。因而,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7.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8. 理性主义

【答案】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狭义的理性主义发展于17~18世纪的欧洲,代表人物主要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它把数学当作是知识的模型,赞赏公理化方法,并认为哲学方法应与数学方法一样。它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联系的,可以从某个自明的第一原理推演出来。它还承认先天知识或理性真理的存在。广义的理性主义是相对于非理性主义而言的,是指诉诸于人类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它与强调宗教信仰、道德情感和情绪以及其他非理性成分的见解相对立。在这个意义上,经验主义也是理性主义。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答案】(1)知识具有实用性

培根反对当时经验哲学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方法建立大全式体系的求知方式,并认为该求知方式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实用性。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知识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培根在其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始终遵循着这一指导原则。他希望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对知识力量的开拓和推崇,来达到振兴科学、促进生产和改造社会的目的。

(2)知识对自然界的作用

①利用知识来认识和命令自然

培根认为知识的对象是自然界,知识的内容就是对自然界的反映。他认为人的知识是对自然的因果规律的了解,继而我们就可以改变它、命令它,使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利益服务。同时,他还认识到了人的力量的威力,指出,人的力量正是人的理性力量,人正是依靠理性、智慧去寻找自然界的原因和奥秘,才使自己获得了无穷的力量,进而能够认识和命令自然。

②利用知识来改造自然

培根指出,“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这条道路就是坚定小移地运用一切能够用以认识自然的手段,去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知,并用这种真知武装人,使人的力量日益强大,以便改造自然。所有这一切活动,必须在培根所说的“自然哲学”的指导下进行。

③利用知识来揭示自然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实践。

培根认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实验和归纳,就能发现自然的规律。他说:“在哲学里面,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这种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知识与活动的基础。”培根进行的全部哲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自然的规律,并在规律性知识的指导下,去探求适应于具体科学创造活动的具体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发展生产,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10.笛卡尔的方法论原则。

【答案】笛卡尔从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总结出四条方法论原则,分别是:

(1)不要把任何事物看成是真的,除非对它已经认识清楚了。

(2)要用逐步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解决问题。

(3)思考时,由简到繁。

(4)要彻底复查一切,做到确实无遗漏。

在四条规则中,作者指出了三种具体的方法:怀疑、分析、演绎和列举推理的方法。笛卡尔尤为主张普遍怀疑,认为一切都值得怀疑,只有怀疑者本身不可怀疑,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公式。这四条规则没有感觉经验的地位,都是理性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11.康德如何证明形而上学的可能的?

【答案】“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康德要完成重建形而上学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对理性自身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摧毁旧的形而上学的大厦,为未来的形而上学清除障碍。

(1)问题的提出

它作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的一部分,而“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传统形而上学作为人类享赋何以可能? 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这些都是先验哲学的任务,在理论哲学中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在实践哲学中回答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部分。

(2)解决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