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寓教于乐”
【答案】“寓教于乐”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寓教于乐”认为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艺术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教”是日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艺术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寓教于乐”同时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活动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与统一。“寓教于乐”思想对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2. 西方现代派艺术
【答案】西方现代派艺术是萌芽于19世纪中期,产生于19世纪末叶的艺术流派。西方现代派艺术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流派,而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体裁。总体上讲,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它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 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
3. 四品(四格)
【答案】四品是古代画论术语,是评画的标准之一。如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把评画的标准分为神、妙、能三品,外增逸品。到北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记》分为逸、神、妙、能四品。神品——中国画术语,指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神品的作品不仅能达到外在的形似,而且能达到画家主观精神与物象内在气质的合二为一的境界。妙品——亦称“妙格”,中国画术语,指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分析妙格“所谓能格,指的是形似的精能; 所谓神格,则指的是传神,指的是气韵; 而妙格是介乎二者之间,忘技巧而尚未能忘物之形似; 得气韵之体,而尚未能得气韵之全。”能格——能,指精能; 能格作品注重客观描绘物象,得其形似。逸品——亦称“逸格”,中国画术语,指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最早见于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其在张怀瓘《画品断》分为神、妙、能三品之外又置“格外不拘常法”的“逸品”。至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中置“逸格”于三格之上。之后逸品成为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典
范。
4. 文人画
【答案】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指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由元代画家赵孟頫首次提出。“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和“个人抱负”,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文人画具备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的特征,其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呈现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和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都有很深的影响。
5. 共鸣
【答案】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其产生一般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②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6. 意在笔先
【答案】意在笔先是指艺术家在下笔前须先有充分的审美思维活动和立意,意在笔先又称“意在笔前”、“意存笔前”。传言王维所作《画学秘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清代画家方薰将“意”与风格相联系,认为“意”具有奇、高、深、远等特点,因此作品应具有相应的风格。
7. 现代设计
【答案】现代设计是20世纪兴起的一门艺术学科,它研究生产技术、艺术、社会生活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既符合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又符合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生产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新型产品。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环境设计等,与现代化生产紧密结合是它的特点。
8. 风格即人
【答案】“风格即人”是18世纪中期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艺术风格是从作品中剥去不属于艺术家本人的东西,剥去和其他人一样的东西之后的剩余物和内核,即风格就是人本身,在此指出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有什么样的个性就有什么样的风格,个性决定风格。
二、选择题
9. “同是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茅盾
B. 朱光潜
C. 鲁迅
D. 郭沫若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鲁迅的《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它阐明了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鉴赏主体总是根据其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因此,对于同一对象,鉴赏的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0.“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康德
B. 黑格尔
C. 马克思
D. 宗白华
【答案】C
【解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一著名论断,阐明了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美的规律是指“内在的尺度”,即人的目的和愿望以及人类美化规律的统一。
三、简答题
11.什么是意识? 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有哪些种类? 它与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它是人清醒地觉察到所反映的对象和觉察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达到一定目的的自觉心理。
(2)无意识的内涵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隐蔽的心理活动。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在前人提出的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精神分析学派,将无意识理论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
(3)无意识的类型
①误差无意识
误差无意识是指在言论和行动中本不应该产生误差而在无意识中发生了误差,如笔误、失言、失手、遗忘、张冠李戴等。例如,“弗洛伊德说他自己对于不出钱的病人常常易忘记,这是由于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