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之传播学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举例说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符号互动论是唯心主义理论吗?
【答案】(1)20世纪初米德所著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开创了符号互动论的学术传统。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假设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现实和物质现实都是有意义的,人们通过对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解释而获得对世界的经验。
②符号的意义是人们通过和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获得的。
③人的决策和行为不是建立在外界的刺激上,而是建立在他对环境的主观理解和社会期待上。 ④自我和其他社会客体一样,也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米德用实用主义的思路,对自我的构成做了独特的解释。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的行为与角色,这种自我的概念,米德称其为“概化的他人”。
①在此基础上,米德把自我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冲动的、充满欲望的、无约束的主我(工),另一部分则是客我(me ),他是具有约束性的、与他人的期待相一致的概化的他人。
②自我则是这两部分的互动所形成的动态过程。在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自我的冲动,又要考虑这么做时,别人会如何评价我。通过这种解释,人们把外在的社会、他人和自我联系在了一起。
③既考虑客我,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得出自我的定义,这一行为本身就不属于“唯心”主义论。
2. 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操作步骤。
【答案】(1)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是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分析的定义,这些定义大多强调了内容分析的以下三个特点:
①客观性一一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一一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一一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2)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①内容分析的课题大致可以概括归纳如下:
a. 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纵向比较分析一一用于揭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变迁。 b. 同一时期传播内容的横向比较一一用于揭示不同国家、社会、地区、民族、群体或个人信息传播的共性与个性。
c. 特定时期的传播内容分析一一从传播内容特色来推断时代精神或潮流以及社会成员的态度、关心和价值观。
d. 不同媒体间的比较一一考察不同媒体讯息内容的特点、结构及其作用方式。
e. 分析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关系一一通过内容来判断传播者的意图、主张、倾向或传播者的社会背景特点。
f. 分析传播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一一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和表达方法或技巧对说服效果的影响等。
g. 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传者的关系一一考察特定社会群体经常接触的媒体内容,分析他们的兴趣、关心和需求,以及讯息接触和解读的过程、结构和特点等。
h. 考察传播内容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一一考察传播内容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联系等。
②内容分析的主要研究目的
包括:
a. 以考察传播效果为目的的内容分析;
b. 为了获得“文化指标”而进行的内容分析;
c. 用于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比较;
d. 欧洲批判学者从事的“文本分析”。
(3)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①选定分析对象内容分析可以分为全数分析和抽样分析两种。在分析对象有限的场合,可以进行全数分析。在大众传播内容分析中,由于分析的对象素材数量庞大,一般采用抽样的方法。
根据日本学者铃木裕久的见解,大众传播内容分析的样本抽选应考虑三个层面上的问题: a. “信源”层面上的抽样;
b. “传播单位”层面上的抽样;
c. “讯息”层面上的抽样。
②内容的解析操作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定分类标准、确定分析单位,将讯息的各部分纳入不同类型范畴的活动。
在对语言文字素材进行内容分析时,分析单位通常有三种:a. 单词或象征符; b. 句子或段落; c. 整条讯息。
在决定了分析单位以后,接着必须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把每个单位纳入不同的类型。在传播学研究中,根据“言及对象”(说的是什么)和“言及方式”(如何说的)进行分类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③量化表示的方法
a. 出现的有无一一仅仅判断某一事物或属性在内容中是否出现,出现的时候用1表示,未出现时用0表示。在这种场合,出现的频度并不重要,主要为了计算某种属性在一组讯息中“出现”和“未出现”的比例。
b. 出现的频度一一每当某种属性出现1次便加以累计的表示方法,一般用于两组讯息之间的比较。
c. 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一一在大众传播内容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量化表示法。例如计算电视台在报道某个问题时用了多少节目时间,报社在报道某个问题时用了多少版面空间等。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显示媒介对特定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它们的立场和态度。
e. 传播的强度一一不仅考虑某种属性出现的次数或频度,而且把强烈程度也考虑在内的一种量化表示法。
3. 请阐述新闻客观性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要求。
【答案】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专业概念之一。西方国家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1)新闻客观性的基本理论
①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即态度上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维护新闻客观性原则,要做到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新闻内容真实准确。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讲,客观性并不是指类似科学实验班的精确,而是记者要努力写出或作出不带个人感情并将事实和观点分开的新闻或报道。
②客观性报道包含三层含义:a. 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b. 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 c. 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这三层含义构成客观性报道的基本框架。
③客观性报道的含义意味着对事实的尊重,对记者主观的否定。但事实上,报道的客观性从一开始就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即在实际工作中,记者在选择事实中能否真的不带偏见,能否真的抱超然态度,选择、报道事实能否和记者的价值判断完全分离? 无论是对新闻工作的现状调查或从理论上分析,彻底摆脱偏见是困难的。
(2)新闻客观性的实践要求
①完整(或称全面)。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西方新闻学称之为“多维的背景材料”。
②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者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的情况下,报道应该让各种见解或让双方都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
③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客观性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字像面包团一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