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08答案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摘要

浙江林学院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比较分析题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0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运用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2分)

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2分)

首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3分)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和源泉。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又必须深化为理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3分)

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中也渗透着理性认识。

2、必然性与偶然性(10分)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2分)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性的趋势。(2分)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的。(3分)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只是对事物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必然性与偶然性又是统一的,(3分)

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10分)

相同点: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都是客观的,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一样,都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过程。(3分)

不同点: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盲目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规律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规律表现为动力学规律,而社会规律表现为统计学规律。(7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