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思孟学派

【答案】思孟学派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个学派,“思孟”指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和孟柯,孟柯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荀子评先秦诸子有“子思倡之,孟柯和之”之说。《礼记》中的《中庸》篇为子思遗著,阐发孔子的中庸之道。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倡天赋人性论,主张教育应循天性之自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步骤,认为依此步骤坚持不懈,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修养的“成功”。孟柯明确提出“性善”说,谓“仁义礼智”乃人心所固有,教育的作用即在存心养性,使处于萌芽状态的仁义礼智“四端”得到充分发展。相信教育有方,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宋代朱熹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著《四书集注》,为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之主要根据。明代更尊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思孟学派因此被奉为儒学正宗,影响深远。

2. 苏湖教法

【答案】苏湖教法是比宋著名教育家胡缓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儒家八派

【答案】儒家八派指战国时期儒家分化而成的八个派别,又称“八儒”,《韩非子。显学》:“孔墨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子张即领孙师,漆雕氏即漆雕开,为孔子弟子。子思即孔极,孔子之孙。孟氏即孟辆,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孙氏即荀况(又称孙卿),长期讲学于稠下学宫。以上五派的代表人物是明确的,其余三派指谁,则尚难判定。颜氏,或曰当是颜渊,梁启超则说:“孔门颜氏有数人(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氏弟子共有八人),最著者为颜渊。然颜渊先孔子卒,是否有弟子传其学,无可考,此文颜氏之儒不知出谁何也”。仲良氏亦无可考,或谓即陈良。《孟子·滕文公上》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乐正氏一说指曾子弟子乐正子春,一说指孟子弟子乐正克,八派中影响最大者为“孟氏之儒”与“孙氏之儒”。

二、简答题

4. 试述中国近现代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答案】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清末普及义务教育的萌芽

①太平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太平天国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其规定太平天国施教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群众。

②戊戌变法时期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维新变法派主张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的教育制度。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了他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他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康有为的《大同书》描述了理想的学制,并指出这一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为公费。

③清末学制中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清末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其中对义务教育有一定的规定。癸卯学制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其中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五年,仅限于初等小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

1912年1月1口,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1912至1913年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实施,其中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分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其中初等小学四年是义务教育,但未真正实行。

(3)国民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武装斗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教育的总精神是:实行普及教育,培养革命干部,提高群众觉悟,建立劳动人民的新教育。在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宣布“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等内容,在苏区还开展了全民的识字运动。

②国民党政府统治地区的教育。国民政府废除综合制度,分设中学、师范、职业三种学校,其在1929年、1936年、1939年几次提出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制定扫盲机会,但均“由于经费困难,未能实施”

③陶行知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都是为普及教育而奋斗,它提出必须采用新的办法来普及义务教育。他认为最有效的新的方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他还指出,普及群众教育一定不能妨碍生产,而要适应群众的生产生活,他曾拟定过一个相当详细的“中国普及教育方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务教育的普及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列入其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并详细规定了义务教育实施的相关内容。至2009年,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己经达到95%。

5. 儒家和道家教育观比较。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家以孔、孟、荀和《礼记》为代表,道家以老、庄和之后的翟下黄老学派为代表。儒家和道家从各自不同的哲学观、世界观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

(1)儒家教育观

儒家学者从人道观,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在教育的性质与作用方面,儒家教育观体现为强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可分性,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其特别重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在教育目的方面强调培养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 一是突出其伦理政治观。二者的有机结合,便体现为社会与个体的和谐一致的大教育观。

③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强调以德育为本位,兼顾智育、体育和美育,道德论与知识论的统一,道德教育始终被置于儒家教育的首位,儒家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学。

④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儒家教育观体现为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主张“为仁由己”、“反省内求”,注重学、思、行相结合的道德修养方法,强调以道德修养方法含摄知识教学方法,知识教学方法渗透道德修养方法。一般认为,儒家教育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内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具闪光点的部分,是其精华所在。

(2)道家教育观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旨归,它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教育作用方面,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从而否定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张通过无为不争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②在教育目的力面,不同于儒家力求培养的为求获仁义而杀生舍生的君子,道家主张保存人的朴素天性,把自然无为、物我两忘的“善人”,超凡脱俗、消遥自得的“真人”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③在教育内容方面,不同于儒家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包括丰富社会知识的经书作为学习内容,道家在批判现实的政教文化和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相应地在学习内容中也抛弃了这些社会知识。道家认为,要使一个人按照自然去发展,就必须直接把握自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