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大学物理学院67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古罗马教育家西塞罗论述教育的主要著作是( )
A. 《雄辩术原理》
B. 《论雄辩家》
C. 《忏悔录》
D. 《论灵魂》
【答案】B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对西塞罗的教育学著作的了解,算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也提醒了大家,著作一定记得准确。古罗马教育家西塞罗的教育学著作是《论雄辩家》; 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写的《雄辩术原理》也叫做《论演说家的教育》; 古罗马帝国后期神学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著作是《忏悔录》(卢梭的自传体小说也叫做《忏悔录》),《论灵魂》是古希腊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2. 西周家庭教育中,从几岁开始就出现男女有别的教育? ( )
A.7岁
B.8岁
C.9岁
D.10岁
【答案】A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教育改革计划所体现的教育观念是( )
A. 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B. 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C. 教育内容的世俗化
D. 教育实施的终身化
【答案】D
【解析】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变革彻底摧毁了封建等级教育制度,逐步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在整个19世纪,法国基本上保持着拿破仑一世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教育体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计划,这些教育计划不同程度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各派的共同愿望,其教育主张主要有: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倡导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
机会和权利,要求实现教育内容的世俗化,科学化等。
4. 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 ”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准习俗水平
【答案】A
【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一水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在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虽然在第一水平中,儿童己经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但这些观念还是纯外在的,儿童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5. 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
A. 《蒙求》
B. 《名物蒙求》
C. 《童蒙须知》
D. 《二字经》
【答案】C
6. 在下列四个阶层中,称之为“四民之首”的是( )。
A. 农
B. 工
C. 商
D. 士
【答案】D
7. 形式训练说所涉及的迁移本质上是( )
A. 水平迁移
B. 垂直迁移
C. 特殊迁移
D. 一般迁移
【答案】D
【解析】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如注意记忆知觉想象和判断等,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增加力量,如记忆的官能通过记忆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就从这个学习中得出一个态度观点,所以认为推理和想象的官能则通过推理和想象的训练而得到增强。所以,可见迁移本质上是说一般迁移。
8. 在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中”,生员初入学时进入( )
A. 外舍
B. 内舍
C. 上舍
D. 中舍
【答案】A
9. 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
A. 帖经
B. 策论
C. 诗赋
D. 经义
【答案】B
10.某研究者欲考察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高低与师生关系之间的相关性,他每天用一小时的时间去教室随机观察师生互动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记录观察结果。这种观察是( )。
A. 参与式、结构式观察
B. 参与式、非结构式观察
C. 非参与式、结构式观察
D. 非参与式、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杳的是对教育观察基本类型的掌握情况。不用的分类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而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根据观察的实施程序和方法可以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是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观察者严格地界定研究的问题,依照一定的步骤与项目进行观察,同时采用准确的工具进行记录,是观察法中最严格的一种。非结构式观察:是相对于结构观察而言的,这种观察只有一个总的观察日标和方向,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缺乏明确的观察项目和固定的记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