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皮罗主义的悬搁

【答案】皮罗主义的悬搁是指皮罗主义主张的认识事物的态度,即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悬搁”是中止的意思,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由于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皮罗声称,事物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不可判别的,因此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所以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2. 斯多亚派的不动心

【答案】斯多亚派的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情感是非理性的,不动心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而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但能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来应对世界的万变,因此他认为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纯粹出于理智的行为。这种观念引起了许多蔑视世俗快乐的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哲学体系的共鸣。

3. 百科全书派

【答案】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鸡、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4. 黑格尔的异化

【答案】黑格尔的异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活动,某物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相分离,使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某物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是先从绝对理念出发,再异化为自然界,最后在更高阶段克服异化返回自身。他认为,每个范畴都必须异化为它的对立面,对立面原先就包含于这个范畴中,在异化状态中,通过在更高阶段的运动达到更高的统一,而统一自身需要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异化。异化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每个人异化于自我和社会实体。

5. 费希特的知识学

【答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指“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它关注的是事实的依据和知识的可能性。费希特认为先验哲学必须以第一原则为全部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一切区分都能从第一原则中推出来。他把哲学中第一原则的是非问题归结于人的性格的高低差别,这表现了他以实践理性为根本主张。他的知识学分为三个部分:①理论哲学,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整体; ②实践哲学,它的对象是伦理道德; ③关于公设的哲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包含以自然权利学说为特点的政治哲学、以未来为目标的奋斗哲学和以理性宗教为导向的宗教哲学。

6. 人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爱尔维修提出的,意即人的差异是因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制约。这里提到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及所接受的教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法律制度。他认为人生而平等,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认识事物的同等能力。人们的智力差别和道德上的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即由所处环境和所受的不同教育造成的。因而,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7. 同类相知

【答案】“同类相知”,又称“流射说”,是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原则。“同类相知”是指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其具体内容是人和外部事物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就会产生感觉。“同类相知”说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因此,它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8. 基质

【答案】基质是属性的主体或承受者。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就是基质,只有实体才能承受其他范畴,其他范畴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因而他指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在《形而上学》中,他又把实体范畴分为形式、质料和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他认为复合物是属性的基质,而质料是形式的基质,如果实体是指“在下面的东西”,质料就第一实体。但他还认为,形式先于质料,第一实体是“这一个”,而不是基质。因此,虽然质料是形式的主体,但形式才是第一实体。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无前提

【答案】(1)“哲学无前提”的提出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以一定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哲学不能从外面找到起点,所以哲学无前提。

(2)“哲学无前提”的原因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为的,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中转变成为终点。那么,哲学不具有别的科学具有的起点。他还认为为了研究目的的方便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应只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3)“哲学无前提”的具体分析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维是自由的,哲学前提是直接的,哲学的逻辑是必然的。他把哲学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内容。其逻辑证明过程就是圆圈,从一点画出一个圆圈不但返回自身,而且把无数的内容包含在自身之中。他的《逻辑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圆圈。

黑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逻辑学。逻辑学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经过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被建构出来,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也就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10.如何理解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

【答案】“存在即被感知”源自英国(爱尔兰)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

(1)基本含义

“存在即被感知”是指一切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他强调人的感觉经验,认为一个事物的存在不是因为它存在着,而是因为你感觉到了它。这种观点把人的感觉放在客观事物之上,认为感觉第一,万物来自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评价

贝克莱的哲学理论属于经验主义哲学。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的人的一种机能,物理对象只不过是我们一起经验到的感觉的累积,习惯的力量把它们联合在我们心中,经验世界就是感觉的总和。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11.简述“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

【答案】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与17世纪的唯物主义一脉相承,但他们将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了人类认识的一切领域,克服了17世纪唯物主义在神学上的小彻底性,从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物质具有同一性。

百科全书派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拉美特利认为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他还认为心灵的运动可以还原为机械的运动,而大脑的功能就是身体的机械作用。

(2)物质具有运动性。

百科全书派都认为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霍尔巴赫认为运动是从物质的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存在方式。他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在运动,自然的本质就是活动。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物质,它们也一定在进行一种非常细微的和不显著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