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1教育学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组织教材的直观?

【答案】直观是学生在实物、模像和言语刺激物的作用下,通过各种感官及大脑的复杂反映活动,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实物的特征与联系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效组织教材的直观。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为了提高直观的效果,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问题的性质,灵活选用直观形式,注意词和形象的结合。

①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②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组织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 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 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由于言语直观是通过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而起作用的,如果缺乏相应的表象支持,学生的想象活动就难以展开,也难以达到言语直观的目的; 在言语直观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是否具有有关的记忆表象,并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记忆表象。教师的言语描述必须讲求质量,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确切性。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表明,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错落。

②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与背景的设置可从两个层次分析:在物质载体层次,涉及的是如何在板书设计、教材编排、授课技巧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突出直观对象,即直观对象与感知背景的差异; 在知识本身层次,涉及的是新旧知识的安排,如何使己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经验作用,即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唤起某些旧知识,使旧知识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即直观对象与知识背景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层次尤应注意。

③在直观过程中,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的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

④组合律表明,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知识传递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借助于一定媒体的协同作用。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①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 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作好观察记录。一般应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

③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主动性,并使观察过程变得更认真。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切实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2. 如何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来提高知识识记的效果?

【答案】识记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记忆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识记。因此,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可以提高知识识记的效果。

(1)识记材料的数量要适当,并且结合所学材料的性质

识记总是识记一定的材料,材料的数量和性质等属性影响识记效果。识记的材料数量要适当,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识记时结合材料的性质,如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 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强的材料比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差的材料效果好; 识记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像材料比识记抽象概括的言语材料效果好; 识记韵文比识记散文效果好。因此,根据材料的性质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

(2)识记的目的性要明确,而且主动性要高

识记的效果不仅与材料特点有关,而且直接受识记时的目的性与主动性的制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有意识记,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提高其识记效果。

(3)增加对材料意义的理解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理解了其意义,可以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指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实验证明,对教材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最重要的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但是,在学习材料中总有一些是无意义的或意义较少的,或暂

时还不能理解其意义的,就需要运用机械识记。

(4)增强对材料加工的精细度

对输入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是有效记忆各种材料的必要条件。信息加工的精细度不同,识记的效果也就不同。对材料的加工程度越深,记忆效果越好。因此,在识记时,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5)对所学材料进行合理组织

长久保持信息,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合理组织。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它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组块策略等多种形式。

(6)尽可能地运用多重编码

多种分析器同时参加活动是提高识记成效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充分证明了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有助于加强识记。因此识记时,要综合运用多重编码。

(7)觉醒状态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在头脑觉醒状态比较高的情况下识记,如清晨、上午进行识记知识。

(8)保持自信

如学生的信心对识记有很大影响。如果学生认为,所要识记的材料比较容易,而且相信自己能记住它,就会集中注意,积极思考,识记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学生感到识记材料很困难,缺乏信心,就会影响到识记时的注意与思维以及必要的意志努力,自然很难有良好的识记效果。

3.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对象: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义学科。教育心理学旨在如何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